第178章

    照,显得更为不同。

     不得不说,若是不亲至此地,倒是不知道咸阳城中,竟是还有这等清静妙地。

     “心既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荀子看着眼下这书信,随后传阅给了孙老,“他日后大抵也要成为儒学大家。

    ” “此等才学,绝不会泯然众人。

    ”孙老道,“不过也是怪了,时至今日,他竟然没有半点声名。

    ” 对此,荀子也微微点头。

     “不管怎么说,你们儒家,倒是真的人才济济。

    ”孙老说着,眉宇之间,都带上了几分感慨,“哎,不像是我这里,人才稀薄。

    ” 荀子看向孙老,面无表情,“你那是稀薄吗?” “论人数,当然稀薄。

    ”孙老摊手道,“和你儒家一比,那我这边,实在寥寥无几啊。

    ” “三瓜两枣怎么能比得上呢?” “……”荀子,“既是如此,你这两年看上的那个弟子,不如分出来一个?反正也就是点瓜瓜枣枣。

    ” 此话一出,孙老顿时面色一正,“荀卿,我就这么点瓜瓜枣枣,你怎么能多想呢?” “不是你说,三瓜两枣吗?”荀子道,“儒家之中,儒家和儒家的差别,未必和你我更近。

    ” “那倒也不至于。

    ”孙老笑道。

     荀子闻言,看向孙老,“不至于吗?” “因为那纸张,竟是说得出来儒墨一家的话。

    ”荀子不由得有些好笑,“怕是墨子在世都难以想到这些东西。

    ” “” “折腾了一圈,结果墨子出了儒学,但也是大儒是吧?”孙老顿时道,“墨翟自己怕是都不知道。

    ” “不过这纸张的确是个好东西。

    ”孙老拿起摆在一旁,放在荀子书案上却是一张都不成动的纸张,“我试了,东西挺不错的。

    ” “姚贾给我带来了不少,要不你试试?”孙老捏着纸张道,“总归用我那边的,又不是你这一堆,是不是这里面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荀子,“不必。

    ” 孙老随即站起身来,“我出去凑凑热闹,这些日子,这门口,都成百家论道之地了,三天两头还能转移阵地打一架,真有意思。

    ” “当年稷下学宫最激烈的时候都没这么激烈。

    ” “说起来,有件事,不知道你知道否。

    ” 荀子看向他,“何事?” “你知道外面之人,为何如此壮怀激烈吗?” “秦廷日后有可能以纸为基,书为柱,考校天下良才,普通稽首亦在其中。

    ” 荀子听着这东西,“姚贾跟你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