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也支持,所以大宋的文化创作环境非常轻松自由,各阶级知识分子各说其词,市井民众也时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也就造就了独属于宋代人的市井文化,这也为各类小报的传播,提供了广泛的受众群体。

     汴京城的酒肆茶楼,经常能看见卖报的小经纪,就比如杨蔓娘所在的矾楼,也经常有客人打发闲汉帮自己去买市井小报。

     而有需求自然就有供应。

     汴京城本地人,加上驻军和流动人口,将近两百万。

     除了朝廷的邸报以外,各类的小报也有十六七家。

     《小报》,《李氏小报》,《新闻》,《向家小报》,《朱雀门小报》等等。

     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

     让人眼花缭乱。

     不过,小报相比于邸报,内容并不严谨。

     很多都是小道消息,要不就是胡编乱造。

     其中最为严重的一起胡编乱造就是,徽宗大观四年九月,小报曾刊载过一篇以官家的语气斥责蔡京的伪诏,说是官家要罢免宰相蔡京,很多市井百姓都相信了。

    后来这事儿传的沸沸扬扬,传到了宫里,徽宗还亲自出面辟谣澄清。

     可想而知,这些各类小报的大胆,以及其在汴京的热度和关注度了。

     不过。

     这些小报内容虽然新奇,但对于杨蔓娘这个被天量信息轰炸过的现代人来说,还是不够看的。

     毕竟,现代也经历过纸媒时代,电视时代,互联网时代,还有后来各种各样铺天盖地的手机短视频。

     所以。

     她很清楚真正的报纸是什么样子的,也知道能让报纸真正赚钱的法子。

     也想好了用什么法子当敲门砖,来说服《小报》的东家刊登自己的连载小说。

     那就是,打广告! “打广告?就是在报纸上宣传店子?” 老二杨士林的脑子很活络,很快便想明白了其中的关窍。

     顿了顿。

     语气有些不舍的道: “这么好的法子,咱们自己做多好。

    ” 即使他没做过生意,但在街面上久了。

     也明白杨蔓娘这个点子的含金量。

     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

     汴京商业发达,各种小店多如牛毛,不是所有小店都有七十二正店的底气,可以不用招揽客人。

     很多不为人知的小店,位置偏,没名气,没客人光顾。

     想要扬名揽客,肯定愿意花银子在报纸上打广告的。

     到时候定能收到不少的银子。

     杨士林已经可以想象,商人们捧着银子,找自己打广告的盛况了。

     “呵呵,不是什么钱咱们都能赚的。

    想赚这份儿钱,是有门槛儿的,首先得有一家小报。

    以咱们的家资,想赚这份儿钱是不可能的,因为咱们根本经营不起一家小报。

    ” 杨蔓娘耐心的解释道。

     她自然晓得是好法子,若是她穿越的出身好一点。

     是个有点家底儿的小闺秀,自己有本钱的话,她也愿意自己做。

     但是她现在一穷二白,连饭都吃不饱。

     更别提本钱了。

     所以。

     根本不可能,没有本钱,连赚这份儿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