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是出自贫寒人家了,想来文绣院拜师学刺绣,倒也是够格儿了。

     女先生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回了一礼。

     道: “两位小娘子进来说吧。

    ” 杨蔓娘拉着妹妹杨盼娘的手,跟着女先生走进文绣院,院子里很干净,虽然是冬天,道路上却没有积雪,显然是有专人打扫的。

     穿过仪门后的月洞门,走过长长的风雨连廊。

    一路上,遇到不少八.九岁到十四五岁的蓝裙小娘子,都先是好奇的打量杨蔓娘姐妹俩,又恭恭敬敬的跟女先生打招呼,称呼对方鱼副院正。

     杨蔓娘暗自观察,发现这些小娘子都衣裳干净,脸色红润。

    言辞之间虽然恭敬,却并不多么拘谨,有着这个年纪小娘子特有的活泼和调皮。

     心里便暗暗点头,看来这文绣院的伙食不错,对学艺之人的管束也并不严苛,倒是不用太担心妹妹杨盼娘在这里受委屈了。

     走过长长的连廊,左拐很快便到了文绣院第一进的待客厅,鱼副院正转身,对身后的小学徒苏梅儿吩咐道: “去倒三杯茶来。

    ” “是,副院正。

    ” 蓝裙小学徒很快便行了一礼,答应着跑走了。

     女先生让杨蔓娘姐妹俩进屋,将手里的戒尺收进抽屉里,道: “先自我介绍一下,院正最近不在,我是文绣院的副院正鱼尤娘,拜师学艺的事情,就是由我负责的。

    ” “我叫杨蔓娘,这是我妹妹杨盼娘。

    ” 杨蔓娘也做了自我介绍。

     接下来,鱼尤娘给杨蔓娘介绍文绣院的情况。

    她告诉杨蔓娘,文绣院所出的织物,都是专供赵宋宗室乘舆服饰之用,而且,不同于普通的民间绣院,这里拥有全大宋最顶尖的秀娘师傅。

    文绣院虽然不如绫锦院一般,直属于少府监管辖,但是管理也很严格,每年仅招收汴京以及附近州府的学徒三百人。

     而且,文绣院招人也是有要求的,小娘子年岁要在八岁以上,二十岁以下。

    平日吃住都在文绣院,每半年要交一次束休,一次是五两银子,这五两银子,包含两套当季的衣裳,每日的三餐,还有一套换洗的被褥。

     当然,不光如此,还有考核,文绣院每半年考核一次,若是不合格的,也是要筛选出去的。

     “那休息呢?每个月可以休息几日?” 杨蔓娘十分关注这个问题。

    毕竟,杨盼娘虚岁才十一岁,从来都没离开过家,她到底还是有些不放心的。

     “一个月休息两日,就是每月的十五和十六,另外,若是遇上节日或是生辰,家里愿意来接的,也可以请假回去团圆一日。

    ” “盼娘,你觉得呢?你想在这里学艺嘛?” 杨蔓娘听罢,转头问身侧的老三杨盼娘。

     毕竟,在她看来,杨盼娘虽然年纪小,但这也是她的人生,最终还是由她自己来拿主意的。

     对面的副院正鱼尤娘闻言有些诧异,暗想长姐如母,这样的事儿,做姐姐的定就是了,居然还问妹妹的意见,一个才十岁的黄毛小丫头能懂什么? 不过,她到底没有说出来。

    而是接过学徒苏梅儿奉上的茶水,浅浅的喝了一口,将目光转向一旁的杨盼娘。

     严肃的脸上,挤出一丝笑意道: “如何,杨小娘子可要留下来学艺?” “大姐,我愿意的。

    ” 杨盼娘歪头想了想,笑嘻嘻的道。

     她本就喜欢刺绣花样儿,又是个爱热闹的性子,搬到保康门这边,往常也总跟张巧儿一道绣花。

    如今来了文绣院,从一进门看到许多同龄的小娘子,心里便喜欢上了这里。

    原本还有些舍不得家里的哥哥姐姐,但是听这位鱼副院正说每个月可以放两日的假,逢年过节和生辰还能回家去,就一点儿也不担心了。

     既然杨盼娘自己愿意留下,作为姐姐,杨蔓娘自然更没有意见。

    交了五两银子的束修,办了学艺文书,便辞别了副院长鱼尤娘。

     杨蔓娘和妹妹杨盼娘跟着学徒苏梅儿,一道去南院领了被褥和衣裳,回到学徒寝房铺好床,原本还想着再回去带点儿日用品再来上课。

    又算着没多久文绣院就统一放假了,杨盼娘嫌来来去去的麻烦。

    索性便不打算回去,等到十五放假了再回去拿。

     杨蔓娘就像现代那些,第一次送家里的女儿去学校住校的家长一般,仔细的打量了寝房住宿的环境,叮嘱杨盼娘住多人间的注意事项,最后又单独拿出五百文钱,给杨盼娘做零花钱傍身。

     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文绣院。

     赶着牛车驶出昭庆坊没多久,刚到东华门十字路口儿,街道上便噪杂起来。

     一队穿着皇城司制服的士兵,骑在高头大马上,身佩长刀,手持弓箭,浩浩荡荡的从不远处的皇城东华门出来。

     杨蔓打起手帘儿,远远的望去。

    为首骑在马上之人,她竟然认得。

     身披黑色鹤麾,脸色苍白俊秀,眉骨之上那条烟灰色的抹额,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出淡淡的光泽。

     正是皇城司指挥使傅劲光。

     这一行人的出现,就如同摩西分开红海一样,让街道上拥挤的行人和车马,迅速的分散到道路的两旁。

     杨蔓娘见状自然也不例外,一拉缰绳,想让牛车往右拐到路边儿。

    可大抵是人多牛害怕的缘故,来到时候还很温顺的老黄牛,偏偏这会子使起了性子,犟得不行。

     任凭杨蔓娘怎么使劲儿拉拽缰绳,汗都冒出来了,它就是不肯挪动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