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希 作品

第82章 第82章正文完

     此时此刻,她对自己的厨艺相当满意,美眸湛亮,问:“好不好吃?” 陆宜洲: “好吃。

    ” 不难吃也可以算好吃。

     虞兰芝没想到陆宜洲这么喜欢自己的厨艺,想着到了町州,定要给他时不时露一手。

     她抓住了他的心,也要狠狠抓他的胃。

     陆宜洲慢条斯理吃着碗里的面条,明明也是大口大口的,却没有声音,看起来优雅且斯文。

     虞兰芝下意识也放慢了自己的速度,小口小口吃起来。

     芝娘做的荷包蛋瞧着歪瓜裂枣,味道却一点也不比厨娘差。

     事实上荷包蛋再如何做也差不太多。

     陆宜洲咬了一口,慢慢嚼着。

     这可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芝娘居然为他做饭欸。

     他当然舍不得她下厨,可是偶尔吃上一口妻子做的饭菜,心里就像灌了蜜。

     幸福。

     遥远的洛京,自从芝娘离开,揽霞院突然有种令人不大适应的安静。

     谢琳收起乌弓仔细擦拭。

     陆添如往常一般走了进来,见她眉间略有落寞,忍不住道:“两年恰如白驹过隙,一眨眼的事。

    ” 谢琳抬眸看他。

     目光清澈见底,没有欢喜也没有憎恶,更没有期待。

     没有情绪才是世上最冰寒彻骨的情绪。

    陆添习以为常,小心翼翼坐在她对面,保持着她能接受的距离。

     婢女端茶迈进来,对两位主子的相处方式也习以为常,安静地斟完茶,捧着托盘悄然退下。

     没有第三人在场,两个人默然相对久了并不舒服。

     陆添:“我跟七郎商量过,待他那边一切明朗就送你去江南玩个一年半载的。

    ” 这是当了婆母的好处,不用丈夫陪伴也能去如此遥远的地方。

     谢琳愕然,目光果然重新投向他,怔怔点头,“多谢您了。

    ” 陆添:“我和你,无需客套的。

    ” 谢琳笑了笑。

     自从有了芝娘,妻子慢慢褪去冷漠,待他犹如路边的一草一石,不厌恶也不在意。

     恨是因为爱嗔痴,唯有最强烈的情绪才能共振出恨。

     当她对他再无一丝情绪,面对他犹如面对熟悉的陌生人,陆添知道她已放下了所有。

     她彻底清除了心结,与往日和解,心里也彻底没有了他。

     这日,他在次间坐了许久。

     谢琳坦然自若,兀自整理心爱的弓箭,喝喝茶翻翻书,直到累了才吩咐婢女铺床,回寝卧休息。

     陆添一动不动。

     然后如往常一样,待她走了,他才起身去了隔壁的房间,单独为他隔出来的休憩场所。

     他的手指缓缓描摹着槅扇的纹路,不过是一层华丽的单薄木板,在那头,有他的妻子。

     不知她是否还记得他的哀求:琳娘,我是真想好好过日子的,那晚的事都是我的错,以后我不那样了,原谅我好不好? 当关于他的梦幻泡影破碎,琳娘性情骤变,极少再与他亲近,也再没有去过他的书房关心他的起居。

     夫妻日渐陌路。

     当深爱的妻子去世第六年,陆添再次爱上了另一个女人。

     同时深爱两个女人,一个已不在人世一个却在身边。

     这样的爱不公平。

     所以琳娘不再爱他了。

     长久的寂寞与悲伤瓦解了他的意志,在那个无比渴望温暖的雨夜缓缓拥住了投怀送抱的高娘子,一夜风流。

     原以为不是什么大事,妻子有孕,丈夫身边有个婢女很平常,且妻子从未反对他宠幸婢女。

     他在无比恐惧和心虚中安慰自己,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殊不知事情不会过去,等待他的是琳娘早产以及再也无法生育。

     后来就变成了这样。

     他发誓以后都会好好待她,不能生就不生,三个孩子足够了。

     他心甘情愿踏入情关,而她已勘破。

     禹禹独行二十一载,陆添未能找到情关的出口。

     出不去就不出吧,大不了再等二十一载,也或许不用那么久,他活不到那么久。

     时光果真如陆添所言,一眨眼就过去了,来到了承平二年。

     谢琳没想到陆添还记得允她去江南道的事儿。

     那日天朗气清,水绿春山,陆添送她登上马车,站在窗口看着仆婢服侍她坐稳,才轻轻道:“风大,把窗子关上吧。

    ” 谢琳从未如此开心过,听见他的话便认真照办了,关上了窗。

     他的面容也被关在了窗后。

     “回去吧,外面风大,到了町州我再给您写信。

    ”谢琳说,“您这边若还有什么叮嘱也只管给我们写信。

    ” 陆添摇了摇头,“去吧。

    ” 人生这么短,送她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他目送满怀憧憬的妻子离开。

     且说江南道,拢共有五十一州,陆宜洲在任期间,垂询民间疾苦,督查施政得失,治下各县赋役均匀,农桑勤励,粮仓满盈,百姓安居乐业,黠吏豪宗不敢作祟,各方官吏无不安守本分。

     他不仅代天子以正纪纲,更为帝王耳目,端劲特立,不负帝王一腔信任,实现了他们在潜邸时的约定。

     朝廷的清官不止陆宜洲,资历比他高者并不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