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被戴了帽子的苏家人自然更为艰难。

    其他农场社员还被允许每家养两只鸡,这样生下的鸡蛋能改善伙食,或是攒着去供销社换钱补贴家用。

     可是苏家是被下放的,自然不被允许私自养鸡,农场里,又是对坏分子人人喊打,他们家压根没法分到一点儿肉和蛋。

     家里日日都是野草杂菜,水煮后洒几颗盐,细粮不用想,甚至粗粮也得来不容易,能有高粱面已经是天大的好吃食。

     下放的前两年,受成分影响,一家三口从没吃过饱饭,吃食总是黑乎乎的冷菜,或者三人一天一共三个窝窝头。

    后来苏念努力进了广播站,又为农场各领导写报告,为农场小学编写教材,再见义勇为救了落水的女娃,勇斗拐卖儿童的人贩子...这才为苏家挣来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至少,一家三口不会轻易再被扔烂菜叶、泼冷水,好歹能吃点野菜哄哄肚皮。

     苏念顶着风雪前行,一路向西而去,小脸埋在围巾里,宽大的毛毡帽又盖了大半,只露出一双漂亮的杏眼漾起寒意。

     家里上次吃荤腥是五个月前,郝秀红四十五岁生辰那天,苏念顶着被父母数落的压力偷摸找人换了鸡蛋。

     这年头,不允许私人买卖,抓到就是投机倒把,得去蹲大牢。

    可买肉需要肉票,买糖需要糖票,农村里只能干活挣工分分粮,城里每个月有定额粮食,却也是人多口粮少,大多数人活得艰难,总是饿着肚子干活,饿着肚子入睡,时间一久,总有人铤而走险。

     苏念自然是没胆子做这种事的,她家这个成分已经是一道沉重的枷锁,要是再有任何出格的举动,无异于是自寻死路。

     胜利农场里能私下以物换物,苏念这会儿便是要去换鸡蛋。

    不过碍于苏家的成分,整个农场都没人愿意换鸡蛋给他们,只有胜利农场西边刘家念着苏念救了被拐的小儿子回来的恩情,出于感激,愿意给苏念换鸡蛋和糖改善生活。

     前几天日日下雪,地上积雪松软,苏念的靴子开了胶,隐隐寒气入侵,里头打着补丁的薄袜濡湿,她只能加快脚步。

     刘老三世代贫农,在这个年代属于好成分,在各类坏成分分子面前也抬得起头,可贫农太贫日子不好过,就连家里的土坯房也漏风漏雨,幸好刘家大儿子争气,高中毕业被分到县城供销社上班,往往能周转些供销社的东西回来,胜利农场的社员都爱找他家换。

     农场里想买什么都不方便,要是想进趟县城也不容易,是以,为着这个便利,刘老三一家很得农场众人的高看。

     刘家的土胚房修整过,这会儿又烤着火,进屋后便是一阵热气涌来。

     “刘叔,我来借点盐。

    ”苏念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