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秦亮留意观察了一下王广,觉得王广纯粹是给面子、并无丝毫恶意。

    而且刚才王广还帮了忙、劝他爹呢,好像对秦亮的印象挺好。

     别人给脸,秦亮也愿意给面子。

    但他完全没有准备,冷不丁让作诗,抄……不对,作哪首好?他确实会作诗、打油诗,但要作一首好诗谈何容易? 将进酒?好像和今天的情形不太搭。

    秦亮刚才喝了不少酒,一时间脑子有点晕,愣是没想到“作”哪首。

     别人见他没说话,以为他在酝酿文采,好几个人都投来了目光。

    特别是王广,一脸期待的样子。

    实在让人不忍推诿他的好意。

     秦亮忽然心里闪过一个念头,想起了在洛阳时自己改过曲谱的《长相思》。

    关于这首乐府诗的唐朝曲谱,秦亮当然不知道。

    但他用古乐府的曲配上洛阳民歌的调稍微改了一下,本是准备等朝云来了、与她合奏演绎的。

    但朝云后来一直没有出现,曲子便未曾派上用场。

     秦亮伸手入怀,掏出袋子里放了很久的一块布来,上面有简单的琴谱标注。

    他起身道:“仆有一首乐府曲,可为诸公演奏。

    仆需要一张琴、一把剑,并有一人奏琴相和。

    ” 王广拱手道:“仆略通音律,若仲明不嫌,愿为君奏。

    ” 言罢王广走了下来,与秦亮小声谈了一会儿,便吩咐人去取琴与剑。

     一番准备后,随着时间的拖延,刚才侧目的宾客们又重新开始了敬酒、互相交谈。

    秦亮提起了一把剑,看了一眼阁楼上的场面,又望着窗户外灰蒙蒙的天空,接着他看向跪坐在旁边的王广、轻轻点一下头。

     王广轻轻挥手向外一拂琴弦,立刻发出非常悦耳的弦声。

    只一声弦响,王广就不只是略通,而至少是熟练,抚琴的轻重缓急还是挺考验基本功。

     秦亮作醉酒状,缓缓挥起剑,唱道:“长相思,在洛岸。

    络纬秋啼金井阑。

    ” 唱到这时,他的动作平缓,调子起伏也不大,但即便在秦亮一个现代人的品味里、这个曲也很好听。

     下一句“微霜凄凄簟色寒”则高低缓急开始变幻,待唱到“孤灯……不……明…思、欲、绝”时,调子从低到高不断高亢,到“明”字时,调度又逐渐下降。

    最后一字一顿非常低沉却有力,仿佛情绪的深度。

     王广的琴也配合得极好,每一下抚琴的节奏长短,都几乎完全与唱词同步,更加重了最后三字的情绪力度,那一字一顿仿佛力透墙壁、刺向天空。

     实际上这一句的琴声配合难度很高,因为节奏变化比较复杂。

    此前秦朗是准备自己奏琴、朝云唱词的,他当时也有点怕自己在当场出现纰漏。

     然而这个大胡子王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