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行之陆德海 作品

第42章

    他见了对方一身铁骨,却又沉稳可靠雄心勃勃,心里便叫了个好,暗忖圣上果然锐利眼光,提拔的臣子个个不凡。

     两人归了主客入座,刘盈便又稍稍考教,问陆德海学问。

    陆德海是底下摸爬滚打下过真功夫的,此时对答如流,句句皆在点上。

    刘盈十分满意,便问陆德海将来打算。

    他素来温厚,说起话来轻声细语,不疾不徐,此时流露出欣赏之意,陆德海大受鼓励,不知不觉便把自己深藏的野心说了出来,道:“圣上厚恩,下官无以为报,只想着有得觐天颜,匡辅大宝的那一天。

    ” 所谓得觐天颜匡辅大宝,便是指位列九卿,御前听政。

    陆德海虽然是朝官,却没有御书房行走的资格,重新授官后再没有单独觐见圣上的机会。

    他满腔的热意无处传递,便下定决心要披荆斩棘,走到皇帝面前去。

    朝廷里三公九卿皆为九邦砥柱,背后有无数家族支撑扶持。

    他一介孤身,怀抱这样狂妄的想法,堪称荒唐大胆。

    刘盈哑然失笑,却也喜欢他勃勃向上的生气,沉吟一会儿,委婉道:“年轻人,有朝气是好的,但是要实际。

    ” 陆德海点点头,诚恳道:“下官知道这是奢望。

    不过记在心头,督促自己向上而已。

    下官是泥里滚出来的,不敢忘了出身,现在只想着做点实事,能够福泽百姓,惠及旁人,便是实际考量了。

    ” 刘盈很认同,长叹道:“为人臣子有这份心思难得,不枉费陛下栽培你一场。

    眼下你在隶察司分管科举,便是实实在在一件福泽百姓的好事,好好干,像你这样的人,选上来越多越好。

    ” 他说到科举,陆德海却不吭声了,面露为难之色。

    分管科举虽然惠及寒门,却也要往长远打算。

    他自己走过科举这条路,知道朝中人皆抵触,就算陛下大力推行,怕也四面掣肘,将来难以发展。

    朝廷里就这么些个位子,他提上来个寒门,便挤掉一个世家,这种得罪人的事情做多了必有隐患,就算有陛下在身后撑着,怕也难逃骂名。

    他早已为难许久,现下便将这层顾虑和刘大人提了一提。

     刘盈是政事办老的,陆德海一说便知根底,微一沉吟,道:“朝里办事可逆风不可逆水,只要肯干,再艰难也能开路;可若得罪了人就难争上游了。

    你能想到这么长远,看得又清楚,实在难得。

    今年秋后我家里几位子侄也要入仕,等机会合适,会想办法帮你挪一挪。

    你属意那个部院呢?” 陆德海闻言大喜,连忙起身相拜。

    他早就想过,最好还回经略督事治水,一方面是自己本行,做出来是件踏踏实实的功绩,另一方面有钱有权,可谓名利双收。

    刘大人既然主动提起,他便把这个打算说了出来,恳求刘盈帮他活动。

     他在朝中跌宕,几番大起大落刘盈都清楚,见他还想回经略督事,便有些迟疑,道:“经略督事里水浑,几个家族把持大局,抱成了铁板一块。

    陆大人吃过亏,还想再去试炼吗?” 陆德海恳切道:“人脉二字,全在经营。

    那时候下官孤高自傲,不懂得和光同尘,现在想来,还是我自己错得多。

    大人放心,下官现在已知深浅,绝不会重蹈旧辙。

    ” 经略督事的太卿是老朋友,刘盈想了想,觉得此事容易,便点头答应下来。

    陆德海欣喜无限,连忙大礼谢了又谢。

    他是个知分寸的,知道人家肯给多少支持,还要看自己日后表现,当下不再多提要求,坐了坐就告辞。

    刘盈很欣赏这位年轻有为的陆大人,亲自送到了外厅。

    直到人走了,才慢吞吞转过身,就在檐下望着院子里迎春金黄的花朵,轻叹了叹。

     他这挖人墙角的事,做得可真不够地道。

     刘氏早已站了位,圣上大力推行科举,家族自然要全力支持。

    可论他自己私心,对这事是不大认同的。

    寒门子弟纵有能力,没经过家族几代熏陶,眼界短浅,怎么能治国?科举口子一开,世家与庶民共同理政,各有立场难以协调,怕是将来朝中要大乱。

    眼下这个陆德海,明摆着就是圣上的马前卒,要靠他开路的,可不是也一样看出了利弊?趋利避害,本来就是人之本性。

    这事做成了,也是毁誉参半,做不成,那就是万劫不复,没人愿意牺牲前程的。

    圣上到底还是年轻,把人想得天真。

     他顺水推舟,把陆德海引走,也算含蓄给陛下提了个醒。

    这个年轻人确实不错,栽到科举里,可惜了。

     刘盈嗟叹了一番,想到年轻皇帝的倔强与强硬,默默摇了摇头。

     三月中旬,容胤终于结束了劝农仪典,带着大批人马回宫。

     两人已经有月余没见,泓想念得不行,可容胤回来还得先行国事,要到祈丰殿正堂把金瓯里供奉的五谷换新。

    群臣围护皇帝行国礼,泓不得机会亲近,只得眼巴巴的跟在后面。

    好不容易等到事毕升座,容胤借着换仪服的间歇,才狠狠抱了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