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铭 作品

第7节

    那怎么行?至少要等上几个晚上!” 几个晚上!? “不如白天也留人监视。

    ”博士心里不愿意,嘴上却说反话。

     母亲却把它当成了正话听:“也不是不可以,我们分分工吧,我守晚上。

    ” “我一个人足够了。

    ”小莫菲对这种守株待兔的做法渐渐吃不准了,“要不就换一个思路?” 母亲道:“我们的思路没错,只是不到火候儿。

    哎,你们俩怎么了,不想干啦?” 两个男人忙表示想干。

     小莫菲觉得在气垫船里呆着很没有意思,便提出下海溜达溜达。

    母亲的目光马上聚焦到博士脸上,显然也想去。

     博士说:“别看我,你们下海我马上也跳下去,不信试试!” 母亲忙说:“算了算了,我不去了,我留下陪你还不行吗?” 小莫菲便独自走向海滩,绿皮在天光下闪烁着皮子似的质感。

    博士道:“这家伙真结实,像一头小豹子!” 母亲说:“no、no、no你没看见他水里的英姿,简直像一头蓝鲨!” 小莫菲这时已钻进了水里,不过这里是浅海,无法体现蓝鲨的速度。

    他缓缓地下潜看,做预备动作似地舒展着躯干。

    不久,视觉系统开始工作,他认出这是小岛偏东南的那个角,于是往西方转。

    东南方向是这一带相对枯燥的方位,海底过于平缓了,植物比较稀,而且没有五彩斑斓的珊瑚礁。

     他散步似地游着,脑子里回忆着事情的前前后后,包括许多细节。

    他希望从与阿珠有限的几次接触中捕捉到一星半点儿有用的东西。

    直到一无所获时他才发现,连他自己都闹不清什么是“有用的东西”。

     他游着,故意把身体摆动起来。

    这种像产卵前的老母鱼似的姿势,常常会吸引许多小鱼围着他经久不去。

    这是他一年前意外发现的现象。

    起先他认为那可能是鱼儿们见到了妈妈,在撒欢,但很快他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围在四周的鱼足有数十个品种,它们不可能来源于同一个妈妈。

    后来他大悟,原来围住他那些鱼在等待着吞食他摆出来的卵——那一次小莫菲险些笑岔了气。

     可是今天围上来的鱼不多,追了一会儿便各奔东西了,这可能和时间有关系。

     海底逐渐有了起伏,礁石逐渐“林立”了,前头那道海沟很阴森地迎接着他。

    旁边是那块形如馒头的海礁,上边生满了形状各异的寄生物。

    小莫菲在海沟前犹豫了一下,便一无反顾地游了进去。

     这道海沟的大致走向他已经摸清了,画成图的话,它很像一株长了六根枝杈的树。

    从这里进入,拐进不同的“枝杈”便是不同的景象,第一次发现“鬼东西”就是在这儿。

    但后来的若干次寻找均告失败。

    母亲回来后也陪着他进来几次,同样是空手进空手归。

    母亲说这一带的地形有些像陆地上的小型峡谷,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让他小心。

     小莫菲帖着礁石的壁向前游着,不时地拨开挡住视线的水草。

    他当然不敢说“鬼东西”的巢穴就在这儿,但可能是有的。

    他现在对“鬼东西”至少有三个疑问:1.它究竟属于鱼类,还是属于哺乳类?2.它有多久的历史?为什么资料中没有任何记载?3.它到底有几只? 最后一个问题提得比较幼稚,但小莫菲确实是这么想的。

    因为有限的几次遭遇,他差不多认定自己见到的是同一只。

    从繁殖的角度看当然不会是“只有一只”,但其他的他确实没见到……想到这里,小莫菲心头一沉,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尚未解决——父亲搞的是“胎脑移植”,而“鬼东西”的群落都没有找到,胎从何来? 博士和他的儿子居然也会“思想短路”! 他的脚尖触到了海底的粗粒海沙,腾起些状若烟雾的东西,脚心有些发痒。

    几条又蠢又笨的比目鱼被他惊走了。

     他吹出一串气泡。

     阿珠、“鬼东西”,现在该想想这些气泡了。

    小莫菲思维很不固定。

    水下呼吸是迄今为止的谜中之谜。

    自己和母亲当然是靠肺呼吸,这一点用不着怀疑。

    问题的关键在于,肺如何在水下“吸入”氧气,这一点连鲸都作不到! 博士仅仅笼统地将其称之于返祖现象,他现在要的不是这个,他希望得到有说服力的、解剖生理上的解释。

     看来指望爸爸是不行啦。

     他游到第三根“杈”的时候开始往回返,水的颜色比方才深了一些,显然已是黎明前最黑的那个时刻。

    他算计了一下时间,打算在天亮之前回到“城堡”,免得让早起的人撞上,说莫菲一家神经不正常。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一条绿色的影子从前头那丛水草后疾掠而去。

     小莫菲惊得险些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