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校原作 作品
第13章
斯意也,在文则一驭题、一称题
也。
”(《游艺约言》)三家意思一致。
就规矩方圆而神明变化之,使 人忘其形而窥其神,“不是此诗,恰是此诗”,这就能“出”了。
王氏 谓“美成能入而不出”,即指美成词“百尺竿头”终欠更进“一步”, 大抵仍就其“高致”方面而言。
至谓“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则指如他所讥之梦窗玉田诸人,椎以“砌字”“累句”为务,不复知“意 境”“自我”(“真我”)之为何物。
要之,“出乎其外”指诗人的“自我”主宰外物,依据外物本身的 “神理”,而予以独特的生发、升华,使之与“人”的某种襟度、风致 自然谐合,使人观之,既似其物,又若不似其物,具有比此物更多的东 西,于是呈现一种令人玩挹不尽的特殊情味。
所谓“高致”盖源于此。
(三)顿渐关系 诗境是个有“生命”的运动体,在其从自然美、生活美转为艺术美 的运动过程中,有量变,也有质变,前者日“渐”,后者曰“顿”。
诗 境的美往往就在这种“顿”与“渐”的对待关系中得到显现。
王氏云;“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
”这个“须 臾”颇重要。
大抵审美观照(观物或观我)中的“无我”心境,一般只 能“一刹”出现,“突然地”出现。
依叔本华,这须具备内外两种条件: 1.客体的美或壮美的景象足以吸引(甚至强制地)主体。
使之一刹脱除 个人意欲的奴役而进入“自由”状态。
2.此际脑的活动获得了“净化” 或“强化”,其程度足以产生一个“突然的高潮”,到达审美领悟。
(叔 书,三,133134)这犹之前人所谓“有来斯应,每不能已,须其自来, 不以力构”;或“每有制作,佇兴而就”。
(《渔洋诗话》卷上引萧子 显与王士源语)此处所谈实即顿渐关系问题。
王氏的“三境”说,就诗境(不限于诗境)构造中的顿渐问题作出 了独创的亲切的发挥。
三境或三阶段紧相衔接,有时并不那么界域分明,
”(《游艺约言》)三家意思一致。
就规矩方圆而神明变化之,使 人忘其形而窥其神,“不是此诗,恰是此诗”,这就能“出”了。
王氏 谓“美成能入而不出”,即指美成词“百尺竿头”终欠更进“一步”, 大抵仍就其“高致”方面而言。
至谓“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则指如他所讥之梦窗玉田诸人,椎以“砌字”“累句”为务,不复知“意 境”“自我”(“真我”)之为何物。
要之,“出乎其外”指诗人的“自我”主宰外物,依据外物本身的 “神理”,而予以独特的生发、升华,使之与“人”的某种襟度、风致 自然谐合,使人观之,既似其物,又若不似其物,具有比此物更多的东 西,于是呈现一种令人玩挹不尽的特殊情味。
所谓“高致”盖源于此。
(三)顿渐关系 诗境是个有“生命”的运动体,在其从自然美、生活美转为艺术美 的运动过程中,有量变,也有质变,前者日“渐”,后者曰“顿”。
诗 境的美往往就在这种“顿”与“渐”的对待关系中得到显现。
王氏云;“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
”这个“须 臾”颇重要。
大抵审美观照(观物或观我)中的“无我”心境,一般只 能“一刹”出现,“突然地”出现。
依叔本华,这须具备内外两种条件: 1.客体的美或壮美的景象足以吸引(甚至强制地)主体。
使之一刹脱除 个人意欲的奴役而进入“自由”状态。
2.此际脑的活动获得了“净化” 或“强化”,其程度足以产生一个“突然的高潮”,到达审美领悟。
(叔 书,三,133134)这犹之前人所谓“有来斯应,每不能已,须其自来, 不以力构”;或“每有制作,佇兴而就”。
(《渔洋诗话》卷上引萧子 显与王士源语)此处所谈实即顿渐关系问题。
王氏的“三境”说,就诗境(不限于诗境)构造中的顿渐问题作出 了独创的亲切的发挥。
三境或三阶段紧相衔接,有时并不那么界域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