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校原作 作品
第15章
纤小的、琐屑的、味同嚼蜡的或者平庸的
思想。
”(叔书,一,296)这种“以艰深文浅陋”的违乎“自然”的做 法,跟作者本身“心灵”的失“真”,正是互为因果的。
按,据《词话》 手稿,“问‘隔’与‘不隔’之别”本作“问‘真’与‘隔’之别”。
王氏要求诗人对景物、感情,“所见者真,所知者深”。
“真”则 不假涂饰,如同前人说的“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深”则直透“神 理”,如同前人说的“深穿其境”。
“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 “须作一生拚、尽君今日欢”之类的“赋”,“落花时节又逢君”、“斜 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之类的“比”,其“妙处惟在不隔”。
“隔”则反 是,搬故实,使代字,种种“矫揉妆束”,使得主客体之间横寒着一道 雾障。
如以“桂华”代“月”,“红雨”代“桃”,“谢家池上、江淹 浦畔”代“春草”之类,甚至如王氏所云:“南宋人词则不免通体皆是 ‘谢家池上’矣”(王氏《二牖轩随录》中自选《人间词话》),这就 不能不在各种程度上破坏了诗词境界的直观性与自然性。
从“池塘生春草”到“谢家池上”、一“创”而“新”,一“因” 而不免于“滥”,这并非一步之“隔”,直是两重不同天地。
王氏推原 其故:“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
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 必代。
”这是深堪玩味的。
常州词派末流醉心于“非雾非花”一路,所造词境若惟恐其不“隔”。
如名词人况周颐亦云:”鬟余词成,于每句下注所用典,半塘(王鹏运) 辄曰:‘无庸’余曰:‘奈人不知何?’半塘曰:倘注矣,而入仍不知, 又将奈何?矧填词固以可解不可解,所谓烟水迷离之致为无上乘耶?’” (《蕙风词话》)这恰为“通体“谢家池上”作了某种辩解。
然而“可 解不可解”跟境界的生动的直观并不构成必然的矛盾,而“通体”谢家 池上’”与境界的“不可穷尽性”,倒经常是南辕北辙的。
”(叔书,一,296)这种“以艰深文浅陋”的违乎“自然”的做 法,跟作者本身“心灵”的失“真”,正是互为因果的。
按,据《词话》 手稿,“问‘隔’与‘不隔’之别”本作“问‘真’与‘隔’之别”。
王氏要求诗人对景物、感情,“所见者真,所知者深”。
“真”则 不假涂饰,如同前人说的“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深”则直透“神 理”,如同前人说的“深穿其境”。
“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 “须作一生拚、尽君今日欢”之类的“赋”,“落花时节又逢君”、“斜 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之类的“比”,其“妙处惟在不隔”。
“隔”则反 是,搬故实,使代字,种种“矫揉妆束”,使得主客体之间横寒着一道 雾障。
如以“桂华”代“月”,“红雨”代“桃”,“谢家池上、江淹 浦畔”代“春草”之类,甚至如王氏所云:“南宋人词则不免通体皆是 ‘谢家池上’矣”(王氏《二牖轩随录》中自选《人间词话》),这就 不能不在各种程度上破坏了诗词境界的直观性与自然性。
从“池塘生春草”到“谢家池上”、一“创”而“新”,一“因” 而不免于“滥”,这并非一步之“隔”,直是两重不同天地。
王氏推原 其故:“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
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 必代。
”这是深堪玩味的。
常州词派末流醉心于“非雾非花”一路,所造词境若惟恐其不“隔”。
如名词人况周颐亦云:”鬟余词成,于每句下注所用典,半塘(王鹏运) 辄曰:‘无庸’余曰:‘奈人不知何?’半塘曰:倘注矣,而入仍不知, 又将奈何?矧填词固以可解不可解,所谓烟水迷离之致为无上乘耶?’” (《蕙风词话》)这恰为“通体“谢家池上”作了某种辩解。
然而“可 解不可解”跟境界的生动的直观并不构成必然的矛盾,而“通体”谢家 池上’”与境界的“不可穷尽性”,倒经常是南辕北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