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校原作 作品
第18章
夺“境”虽然这幅“图画”中的确有诗人本身的“兴趣”、“情性”以
至独特的艺术匠心在。
昔刘熙载称:“艺者,道之形。
”离“形”无“艺”, 也即无“道”。
刘氏于“艺”的特质确有所会。
王氏的境界(意境)乃 是合“形”(客体的引起美感的图画)与“神”(客休的“神理”与主 体的“真我”)而言之一个高级的美学概念,而以“形图画”为坚 实的基础。
它既没有刘氏“道之形”的那种“道”气,也避免了叔本华 “理念”一词的那种“玄学”气。
这无论就诗的本质或鉴赏言,都是诗 学史上的一次飞跃。
清王士帧继司空图“韵外之致”与严氏“妙悟”“入神”之说,而 独倡“神韵”,意在纠清初学宋诗者“佶屈”之弊,故以王(维)盂(浩 然)之清远为宗,以诗禅合一为尚。
他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孟)诸句,称为“妙谛微言”。
又谓:“摩诘诗如参曹洞禅。
”(清刘大勤《师友诗传续录》)按,洞 山良价禅师曾解“无情说法”之义:其谒语云:“若将耳听声不现,眼 处闻声方可知。
”(《景德传灯录》第十五)故山水(“无情”)清音, 入眼皆呈妙道(“说法”),其神韵旨归终不外是。
昔人评士祯:“山 水清音实诗之一体,不足以尽诗之全也。
?.故光景流连,变而为虚响。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御选唐宋诗醇》条)严氏之“入神”包李杜 百家、古近各休而言之,士祯乃欲以“山水清音”定于“一尊”,久之,” 雅调”雷同,“清音”一律,甚至吞吐作态,示人以“悟”,则天然、 神韵盖两失之。
作为一代名家,士祯自亦不乏佳作,然借一偏之神韵以 概诗之全体大用,较之严氏的“兴趣”实更虚廓。
王氏讥土祯诗为“莺 偷百鸟声”,但对他的神韵说包括诗禅合一部分,也仍是有所汲取的。
王氏扬弃“兴趣”与“神韵”而标举“境界”,正因前两个概念
昔刘熙载称:“艺者,道之形。
”离“形”无“艺”, 也即无“道”。
刘氏于“艺”的特质确有所会。
王氏的境界(意境)乃 是合“形”(客体的引起美感的图画)与“神”(客休的“神理”与主 体的“真我”)而言之一个高级的美学概念,而以“形图画”为坚 实的基础。
它既没有刘氏“道之形”的那种“道”气,也避免了叔本华 “理念”一词的那种“玄学”气。
这无论就诗的本质或鉴赏言,都是诗 学史上的一次飞跃。
清王士帧继司空图“韵外之致”与严氏“妙悟”“入神”之说,而 独倡“神韵”,意在纠清初学宋诗者“佶屈”之弊,故以王(维)盂(浩 然)之清远为宗,以诗禅合一为尚。
他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孟)诸句,称为“妙谛微言”。
又谓:“摩诘诗如参曹洞禅。
”(清刘大勤《师友诗传续录》)按,洞 山良价禅师曾解“无情说法”之义:其谒语云:“若将耳听声不现,眼 处闻声方可知。
”(《景德传灯录》第十五)故山水(“无情”)清音, 入眼皆呈妙道(“说法”),其神韵旨归终不外是。
昔人评士祯:“山 水清音实诗之一体,不足以尽诗之全也。
?.故光景流连,变而为虚响。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御选唐宋诗醇》条)严氏之“入神”包李杜 百家、古近各休而言之,士祯乃欲以“山水清音”定于“一尊”,久之,” 雅调”雷同,“清音”一律,甚至吞吐作态,示人以“悟”,则天然、 神韵盖两失之。
作为一代名家,士祯自亦不乏佳作,然借一偏之神韵以 概诗之全体大用,较之严氏的“兴趣”实更虚廓。
王氏讥土祯诗为“莺 偷百鸟声”,但对他的神韵说包括诗禅合一部分,也仍是有所汲取的。
王氏扬弃“兴趣”与“神韵”而标举“境界”,正因前两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