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宁赋坦然一笑道:“奴才之前都和家里人商量好了。

    奴才的小儿子还太小,媳妇又怀着孩子,不好跟着往草原去。

    但奴才长子宁科已经十岁了,能扛事了。

    奴才和小科去了草原也能帮公主管事儿,您也有个能用的人手。

    ” 他们的付出和忠心姜洵音无法回报,只能起身,鞠了一躬,道:“洵音谢过。

    ” “公主,使不得!使不得!”二人赶紧阻止。

    在二人看来,他们身为下人,替主子分担是理所应当的。

     可在姜洵音看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能这般忠心为主十多年都未生出二心之人,值得尊重。

     一阵的推诿,三人又重新回到了座位上商谈,姜洵音也说出了更重要的来意。

     “本宫看过这十几年来的账本了,在那些繁华城、县中的生意江河日下。

    左右一开始便不是单纯的图钱,便舍了那些商铺,把生意在其他竞争小的城、县。

    ” 繁华的城、县意味着更多的钱财,纵然如今这些商铺也已经有食之无味的模样,姜洵音有这般魄力割舍,也着实让宁忠和宁赋吃惊。

     “除此之外,本公主想让商队分批次、不着痕迹往犀州小城藏一批粮草与棉服。

    同时,还得麻烦商队在中原各处寻不同作物的农种。

    ” 农种,是姜洵音早就有所考量的。

     她翻阅过礼部编写的有关草原生活的书籍,上边儿说着草原人不事农耕生产,只过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

    这与她印象中的匈奴、突厥等族一样。

     观史书,草原征伐中原最大的原因不是为野心,而是因为生存逼迫。

    他们的生活受气候影响极大,若是今岁没有收获,那么冬天就得挨饿、受冻。

    为了活下去,就只能往中原沃土进攻。

     那日苏部的可汗明显是有远见的。

    他看得明白草原贫穷的根本原因,无力让草原自给自足,遂在安国求和时提出来一个条件打通商路。

     草原最珍贵的大概就是毛皮、牛羊马、羊毛、乳制品等,但他们在与商人交易时得到的总是比付出的少许多,很是吃亏。

     而她想要在那日苏部立足,又想牵绊住那日苏部进攻的步伐,最好的方法就是让那日苏部休兵养息,尽早自产自足。

    若是给那日苏部一个机会,他们铁定会乐意的。

     草原的土地并没有现在的人以为的荒芜,而是没有选择对地点、农种与种植方式。

    只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是可以在不破坏草原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农耕永续发展的。

     但她现在也不清楚草原适合什么种子生长,只好五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