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风明不详 作品

第31章

    先问了他。

     觉云道:“正俗有别,修行人的规矩窃以为无须用在俗僧身上。

    各尊各法,各自修行便是。

    ” 觉空冷冷道:“既然如此,让俗僧一脉都还了俗便是。

    俗家弟子一样能为少林出力。

    ” 正定堂住持觉广道:“俗家弟子出了家,又该如何?” 觉空道:“不如问问,僧便僧,为何要分正俗?修行本是随心随性随缘,倒弄得唯有正僧方能修行似的。

    ” 觉广道:“如果一心向佛,少林寺广纳有缘人。

    俗僧中多少人是为佛而来,觉空首座难道心里没底?” 觉空道:“那不如把俗僧都赶出去,少嵩之争殷鉴不远,觉广住持便要重蹈覆辙?” 正僧俗僧这个难题起于少林寺的规矩。

    昆仑共议后,少林寺休养生息,随着规模扩展,寺内事务渐趋繁杂。

    寺规唯有僧人方能入堂,然僧众既已出家,一心向佛,于江湖斗争、照顾百姓份上,便少了心力与能力。

    少林辖下各派门多有斗争,尤与华山边界常有纷扰,然少林以第一大派门之尊竟是忍气吞声,直至少嵩之争。

     嵩山本是大派,经过几十年根基厚植,论势力已不在九大家之一的华山之下,自然不甘臣服于少林。

    嵩山改名嵩阳派只是引头,之后逐成少嵩之争。

     没曾想,一场少嵩之争,竟险险把少林打入绝境。

    寺僧不善算计、与世无争的谦冲性格让战事屡现险境。

    经历过这件事的彭老丐就说过:“人家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我说和尚上战场,不死也重伤。

    ”又说:“我以为人家骂和尚秃驴,是说脑袋的问题,后来才知道,还真他娘是脑袋的问题。

    ” 解救这困境的,是五名少林俗家弟子。

    碍于非僧不得入堂的规矩,这五名俗家弟子剃度入堂,为少林策划筹谋,少林根底原较嵩山深厚,不多久便逆转了战局。

    嵩山举派迁至山东,从此不谈改名之事,与少林的关系也渐趋微妙。

     这五名僧人,便是俗僧之始。

     此后,少林对于僧人的要求不再是以往基于宗教上的信仰,而是基于实务上的需要,这便是俗僧。

    子德精于商务,便成了地藏院的首座。

    觉闻善于交际,又能分辨武林局势,长袖善舞,执掌正念堂恰到好处。

     俗僧既是为处理俗务而来,便未必忠于信仰,初时还严守戒律,经过五十年变革,渐渐地,正俗之别也就出来了。

    正僧收的弟子才是正僧,俗僧收的弟子便是俗僧,若是半途出家的,便看与谁亲近得多了。

     觉空提议让俗僧还俗的说法终究不可行的根底原因,仍出在非僧不可入堂的规矩。

    在少林寺要往上爬,不必说到四院首座八堂住持这高度,便是一般堂僧也非得剃度不可。

    就算让所有俗僧还俗,要入堂还不是得剃度?不入堂又如何处办公务? 如果让俗家弟子掌管四院八堂,那诺大的少林寺全落在俗家弟子身上,还称得上”寺”吗? 正俗之争原本是暗流,因为了心的失踪,正式浮上了台面。

     觉云与觉广的意见似也赞同俗僧改名,余下未发表意见的,只剩下正见堂的觉明、正业堂的觉见与正思堂的了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