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秦亮虽然嘴上客气谦虚,但心里已经多了八分自信。

    以前他肚子里只有大量纸上研究的东西,脑中的推演无论多么严谨,但没有实战证明、总是有点心虚的。

    但现在,他已能确认,自己的那些想法并没有错。

     正如孙礼所言,要是还用之前的老战术,毕竟吴军全琮部是孙礼军的两倍、今日之战孙礼不死也得伤亡惨重。

    秦亮的新战术,改变了战斗的方式,而且看起来是有效的。

     当初秦亮在考察魏军军队的状况时,至少发现了两点问题。

     其一,魏军的长矛,大多不是很长(这也符合考古出土的文物实证,三国的矛、比西汉时期还缩短了)。

    因为魏吴蜀三国经常打仗,长短应该都差不多。

    这样本来没什么问题,不用超长矛、能让步兵有更大的机动能力,可以直接发动冲锋。

     不管什么兵器武备,都有针对对象,不能把空气作为对抗假想敌。

     可能是因为对手都没有采用超长矛的方案,各方就采用了更有运动能力、冲刺能力的矛兵;另外,此时的骑兵战术没发展成熟,尚未走到冷兵器之王的地位,步兵面对骑兵的恐惧与抵抗愿望、也还没那么执着。

     但无论如何,秦亮想到了一个战例,波兰翼骑兵直接打垮长枪阵的战例。

     因为后世的长枪步兵为了抵抗骑兵、基本都装备超长矛,波兰翼骑兵为了把骑枪做得比步兵长枪还长,采用了空心枪杆减少重量。

    那种木头空心枪杆制作复杂、且极易折断,损耗非常快。

    但波兰人靠着更长的骑枪,围着敌军长枪阵捅,愣是打垮了能防守骑兵攻击的经典枪阵。

     步兵阵长矛够不到对方、动又不敢动,一直被持续围攻戳|刺,心态确实很容易崩溃。

     而秦亮想参考战例,操作就更简单了。

    此时魏吴蜀的步兵矛本来就不是太长,只需要把骑矛加长、配重就可以,根本不需要费劲搞空心矛。

    毕竟波兰翼骑兵也是骑兵里的一朵奇葩,一般人想学都学不来。

     不过这次秦亮用加长的长矛取得了优势效果,估计之后各国又会再次重视加长矛了。

    战争就是这样,经验依旧是极其被看重的。

    大家都会通过实践来进行调整变化,没有实战战例的验证、变化就不容易发生。

     其二,魏军、应该也包括蜀国吴国的军队,在战役层面依旧是古典的大军团组织的思想。

    用秦亮的思维来看,大概就是缺少中等规模的混成旅。

     他们带兵两三千的校尉级别,也许手里有不止一个兵种,但并不完备。

    在进行战役级的摆阵阵战时,通常是全局整个大阵才会配属成建制的多兵种,一般至少好几千、上万人才有成规模的多兵种配合。

    总体上没有什么毛病。

     但几乎没有中等规模的混成旅,大军在局部位置就一定有弱点。

    只有骑兵、可以凭借良好的战术机动性,找到这种弱点,而不需要头铁执着于搞正面。

     今日孙礼的骑兵出动,证实了秦亮的这个判断。

    实事证明,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