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这里是天堂。

    ” 接下来至少一小时,我不会听到他再说一个字。

     人生中我喜爱的莫过于此,当我坐在我的桌边细读改编谱,他就趴在地上圈点他每天早晨从B城的译者米拉尼太太那儿拿来的文稿。

     他偶尔会摘掉耳机,打破漫长而闷热的夏日早晨那种压抑的沉默,说:“你听听这个……你听听这段蠢话。

    ”然后大声朗读出来,不愿相信这是几个月前他自己写下的句子。

     “你觉得有道理吗?我觉得说不通。

    ” “或许你写的时候觉得有道理。

    ”我说。

     他思考了一会儿,仿佛在斟酌我的话。

     “这是几个月以来,所有人对我说过的最仁慈的话。

    ”讲得非常诚恳,仿佛突然降临的天启感动了他,超乎预期地看重我的话。

    我觉得很不自在,撇开目光,终于还是喃喃说出我脑海中出现的第一句话:“仁慈?” “对,仁慈。

    ” 我不知道仁慈跟这件事有何关系。

    然而我似乎对于这事态会往何处发展不是很明白,所以宁可让事情不知不觉地过去。

    再度沉默。

    直到他下一次开口。

     我多么喜欢他打破我们之间的沉默说点什么,什么都好――问我对A的看法,或问我是否听说过B。

    在我们家,从来没人针对任何事问过我的想法――我以为就算他不清楚个中原因,不用多久也会明白并赞同大家的看法,认为我是这个家里的小婴儿。

    然而他已经和我们同住了三个星期,现在还在问我是否听过基歇尔?、贝利?、保罗?策兰?这些名字吗? <em>?</em><em>基歇尔:德国耶稣会教士、学者,有时候被称为“最后的文艺复兴人”。

    </em> <em>?</em><em>贝利:意大利诗人。

    </em> <em>?</em><em>保罗?策兰:犹太裔罗马尼亚诗人。

    </em> “听过。

    ” “我比你大了将近十岁,但直到几天前,这些人我一个也没听过。

    我真不懂。

    ” “有什么好不懂的?我爸是大学教授。

    我从小到大不看电视,懂了吗?” “够了,回去弹你的吉他吧!”他还作势揉起一团毛巾往我脸上扔。

     我甚至喜欢他训斥我的样子。

     有一天我挪动桌上的笔记本时不小心打翻了玻璃杯,掉在草地上,没破。

    在一旁的奥利弗起身拾起玻璃杯,把杯子好好放在桌上,而且就放在我的稿子旁边。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来感谢他。

     最后说了句:“你不必这么做的。

    ” 他停了一会儿,足够我意识到他的回答可能不是偶然或随便的。

     “我想做。

    ” 他想做,我想。

     “我想做”,我想象他重复着这句话――温和、恳切、热情,就像他突然感染了那种情绪而表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