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橄榄小树林。

    滑过海松树林时,满脸惊讶的向日葵花看着我们。

    我们经过两列好几代前早掉了轮子却仍然高挂萨伏伊王室?标志的旧火车厢;经过一群因为我们的脚踏车差点擦伤他的女儿而大喊“杀人啦”的吉卜赛小贩,我面向他大喊:“我停下来的话就杀了我吧。

    ” <em>?</em><em>萨伏伊王室</em><em>(HouseofSavoy):</em><em>十一世纪初起源于萨伏伊地方的意大利贵族,从一个小地方逐渐扩张成为意大利王国的统治者,其统治权结束于一九四六年二战之后,为欧洲存在最久的王室。

    </em> 我这么说是为了把他的话放进我嘴里,在妥善放回秘密隐藏处之前多品味一下,像个牧羊人趁天气暖和带羊上山,却在天气转凉时把羊赶进屋舍里一夜。

    借着喊出他的话,我丰富这句话,延长这几个字的寿命,仿佛这些字有了自己的生命,更长、更招摇,没人能驾驭,有如回声,从B城悬崖那儿弹开,跃下雪莱遭遇船难的那处遥远浅滩。

    我把他的东西还给他,把他的书还给他,默默希望他重复这句话,把这句话还给我,恍如在我梦中一般,因为现在轮到他来说了。

     午餐时,一句话也没有。

    午餐后他坐在花园的树荫下,一如他喝咖啡前宣告的那样,做两天份的工作。

    不,他今晚不进城。

    或许明天吧。

    也不打扑克牌。

    接着他就上楼了。

     几天前,他把脚叠在我脚上。

    现在甚至懒得看一眼。

     近晚餐时,他又下楼找东西喝。

    傍晚才淋浴过的他,发闪闪发光。

    “我会怀念这一切的,教授夫人。

    ”他说湿润的头,我们的“大明星”看起来笑容满面。

    母亲也操着意大利口音笑着对他说:“随时欢迎大明星来啊。

    ”接着他像平常一样陪薇米妮去散个小步,帮她找她的宠物变色龙。

    我一直不太了解他们为什么彼此喜欢,却感觉那比他和我之间共有的更自然而不造作。

    半小时后,他们回来。

    薇米妮因为爬过无花果树,她妈妈要她吃晚饭前先洗澡。

     晚餐时一句话也没有。

    晚餐后他消失到楼上去。

     我发誓,十点钟左右,他肯定要偷偷溜进城。

    我看见他那头的阳台光影浮动。

    那月光向我门边的楼梯平台射出一道模糊曲折的橘色光线。

    偶尔还能听到他活动的声音。

     我决定打电话问朋友要不要一起进城。

    朋友的母亲回答说他已经离开,没错,可能也是去同一个地方。

    我又打给另一个,他也已经走了。

    父亲问:“为什么不打电话给玛琪雅,你躲她?”不是躲,可是她似乎很复杂。

    “你自己就不复杂呀?”他补了一句。

    我打电话给玛琪雅,她说她今晚哪儿都不去,声音里有一股阴郁的冷淡。

    我打电话是为了道歉。

    “听说你病了?”那没什么,我回答。

    我可以骑脚踏车去接她,然后一起骑车去B城。

    她说她会跟我去。

     我出门时,父母在看电视。

    我听见自己踏在砾石上的脚步声。

    我不在乎噪音。

    噪音与我为伴。

    他也会听见,我想。

     玛琪雅在她家花园等我。

    她坐在一张老旧的锻铁椅子上,两腿向前伸,只有脚后跟着地。

    她的脚踏车靠在另一张椅子上,把手几乎碰到地面。

    她穿了一件长袖运动衫。

    你常常让我等呢,她说。

    我们抄近路离开她家,那条路比较陡,不过一下子就到城区了。

    小广场夜生活喧嚣的声光满溢在巷弄里。

    其中一间餐厅每当广场的座位区客满,就搬出小木桌放在人行道上。

    来到露天市场,喧闹和骚动让我充满惯有的焦虑和自卑。

    玛琪雅可能会与朋友不期而遇,其他人一定会取笑。

    即使跟她在一起,对我来说也是某种挑战。

    我不想被挑战。

     我们没有加入坐在咖啡店的那群朋友,而是排队买两个冰淇淋带走。

    她也要我替她买烟。

     我们拿着卷筒冰淇淋漫无目的地穿过拥挤的小广场,在巷弄间闲晃。

    我喜欢鹅卵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的样子,喜欢和她闲散地牵着脚踏车走过城镇,听敞开的窗户里边传来电视闷闷的聒噪声。

    书店还开着,我问她是否介意。

    不,她不介意,她愿意跟我一起进去。

    我们把脚踏车靠墙停放,撩开书店门口的珠帘,走进烟雾袅绕、满是霉味的店内,烟灰缸里的烟灰都满出来了。

    老板说就快打烊,可是店里仍播着舒伯特的四重奏,一对二十五六岁的男女旅客迅速浏览英文书区,或许想找有地方色彩的小说吧。

    这一夜的书店,与四下无人、阳光炫目、弥漫清爽咖啡香的那个早晨多么不同啊。

    我拿起桌上的诗集读起其中一首诗,玛琪雅站在我后面看。

    我正要翻页,她说她还没读完。

    我喜欢这种感觉。

    看到我们旁边的情侣正准备买一本意大利小说翻译本,我打断他们的交谈,建议他们别买。

    “这本好很多、很多。

    虽然背景设定在西西里而不是这里,却可能是本世纪最棒的意大利小说。

    ”女子问道:“我们看过电影。

    这本跟卡尔维诺一样好看吗?”我耸耸肩。

    玛琪雅的兴趣仍然在同一首诗上,又重读了一次。

    “比起来,卡尔维诺显得冗长虚浮,根本不算什么。

    不过我只是个小孩子,懂什么呢?” 另外两个年轻人正在跟老板讨论文学,他们身穿时髦的夏季休闲外套,没打领带,三个人都抽烟。

    收银台旁边的桌子凌乱地摆着酒杯,多是空的,酒杯旁有一大瓶波多葡萄酒。

    我注意到那两名旅客拿着空杯子,显然新书发表会上有人请他们喝酒。

    老板朝我们这边看,用眼神静静为打扰我们致歉,问我们要不要也来点波多酒。

    我看看玛琪雅,对老板耸肩,意思是:她似乎不想喝。

    仍然未发一语的老板指了指瓶子,摇摇头假装不同意,暗示丢掉今晚这么棒的波多酒太可惜,何不帮他在打徉前把酒喝完?最后我接受了,玛琪雅也是。

    出于礼貌,我问他今晚是哪本书的发表会?有个我先前没注意到的人说出书名:《就说是爱吧》。

    “这本书好吗?”我问。

     "根本是垃圾。

    相信我,因为是我写的。

    ”他回答。

     我羡慕他。

    我羡慕他的读书会、发表会,还有从周边地区到这个小城,到我们迷你小广场附近这家小书店来向他道贺的朋友和书迷。

    他们留下超过五十个空杯。

    我羡慕他有自我贬抑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