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李渊 作品

第3章

    东宫的太子詹事赵弘智和主持尚书省日常政务的左仆射裴寂。

     据说驻守泾州的燕郡王左翊卫大将军泾州刺史李艺已经公开发布檄文布告中外,支持杨文干“诛秦王,清君侧”。

     据说太子前年在山东任命的那一大堆刺史太守如今一个个都在蠢蠢欲动…… 据说幽州的庐江郡王也不大安分…… 行宫内的秩序勉强还在,但人心却越来越不安,毕竟谁也不知道杨文干是否真的会来攻击皇帝的御驾。

     有消息说,杨文干的骑兵已经到了距离玉华山不足二十里的百家堡。

     也有消息说,杨文干其实并没有反,他只是带着队伍来兵谏,要求皇帝释放太子。

     所以当行宫里多嘴的内官泄漏出消息说陛下紧急召见秦王的时候,仁智宫上下没有一个感觉到惊讶。

    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动刀动枪的事情,除了秦王陛下还能倚仗谁呢? “天策上将军、尚书令、左右十二卫大将军、雍州牧秦王殿下奉敕觐见——” 尽管自己自大唐立国以来便拥有了自由出入宫禁行走御前的特权,李世民这一次还是郑重地等到值日的殿中省官员将自己几个比较重要的职务一一唱毕才正正衣冠走进了行宫大殿。

     “儿臣叩见父皇!” 李世民从容不迫地跪了下来,却没有急着磕头——他知道不必的。

     果然,他的生身父亲,那个坐在大唐皇帝位子上,用“武德”两个字作为自家年号的六旬老人摆了摆手,说道:“起来吧,平日都不叙这个礼的,何必偏要在今日装腔作势?” 皇帝的口气当中带着几许调侃的笑意,词锋依旧锋利若斯,历来睿智英明的他,此刻大约也一眼便识破了次子那隐藏在谦恭外貌下的几分兴奋!只是话语之中无论如何讥讽,宠溺无奈的味道总觉得更浓一些。

     然而谢过皇帝恩典的秦王李世民自己却十分明白,今日的事情已经绝不再是一个父子间的玩笑。

    即便他自家能将此事当做玩笑,那些在身后幕中对他殷殷期盼着的人们却万难再将此事当做一个纯粹的玩笑。

    他们流了太多的血,流了太多的汗,他们已经等待了太久。

     他必须给他们一个对未来的保证,一个足够分量的承诺。

     “益州那地方,你觉得怎么样?”皇帝在沉默了不长的一段时间后终于开口了,问出的却是一句风马牛不相及的话。

     李世民愕然,他曾在心中设想了无数种问对方略,却万万没有料到坐在丹墀上的皇帝天子李渊一张嘴居然问出这么一句与庆州和杨文干没有任何关系的话来。

     错愕归错愕,皇帝的问话还是要答的,好在他虽没真正去过益州,那里的大体情形也还算心中有数,不至于在老父面前张口结舌答不上来。

     “益州号称物阜民丰沃野千里,实则言过其实。

    孔明在《隆中对》中奢谈那地方如何如何丰硕膏腴,据儿臣看不过是想当然的书生之见罢了,他是从史记和汉书里看来的,实际上益州的发达繁茂是秦末时候的事情了,秦历六代有为之主,苦心经营蜀地,大肆兴修河工水利,更兼农商并举,发展人口土地;始皇时方有沃野千里之说,汉高祖起兵伐楚,以益州为后方,实则是占了秦朝的大便宜。

    然而自汉以降,均轻视益州民生,到三国时那里已是一片凋零景象,至昭烈帝入蜀,方知益州山野之民不过百万,说‘沃野千里’倒也不错,地多虽然是好事,总要有人去种才好。

    诸葛亮六出陇右均功败垂成,便是因为其人力不足,国中之民尚不足百万,而动辄以数十万之师伐曹魏,民生经济如何保障?其后两晋南**,数百年间中原地带混战来去,无人理会益州偏远之地,人丁才略有所繁衍。

    如今其地户亩虽有所恢复,然则数百年未经战乱,百姓两手只能握锄头,不复能操戈矣。

    故而父皇初据长安,蜀地便传檄而定,实在不是地方高门惧怕我李家的威势,而是益州兵弱,无力与我争雄!” 李渊凝视着自己这个名震宇内令天下豪杰胆寒的次子,心中百味杂陈,一时间竟然说不出话来。

     “庆州的杨文干反了,你知道了吧?” 皇帝面色从容地问道。

     李世民略微沉吟了一下,便知道这时候只能实话实说,便沉着答道:“儿臣前日也派出了斥候,通往庆州和铜川两个方向的驿道已经被封锁,马岭水浮桥两侧也放了警戒线,看来杨文干这次确实是不想活了。

    ” “今早彭原尉杜凤举急叩行宫,说的是同一件事情,庆州总管府的骑兵已经出现在宁州境内,这事情看起来似乎确实假不了了。

    朕遣司农寺卿宇文颖赴庆州召文干来行宫,看来他也是凶多吉少。

    如今你我父子行驾在外,与朝廷信息阻隔,多有不便,许多预备措置,还是提前一步的好,以免事到临头措手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