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就和现代的公司一样。

     年节前后,走走留留,人事方面的变动,总是最多的。

     矾楼这边儿,自然也不例外。

     西楼这边,这两日走了两个人。

     一个是负责茶水间烧水的廖娘子,一个是原本在三楼侍候的侍女苗翠儿。

     廖娘子离开,是因为家里的小儿媳妇儿生了个双胞胎孙子,夜里孩子哭的厉害,儿媳妇儿一个人照应不过来。

     她要回家伺候月子,照看双胞胎孙子。

     还没生的时候,便跟大管事曹顺心说好的。

     原本,刘西施想接替她的位置,不过大管事没同意。

     如今在西楼负责茶水间的是蓝娘子,她原是在中楼那边儿伺候的。

     是大管事曹顺心专门给调过来的,听说还会分茶点茶的手艺。

     杨蔓娘跟其接触的不多,也就接水的时候搭过两句话,不过倒是能感觉得到,这是个性子极为温婉的妇人。

     而苗翠儿则不同,她原本是因为病了才请的假。

     之后,病养好了,也没来。

     大掌柜曹顺心打发人去问,她却又突然说不来了。

     杨蔓娘听吕小娘说,似乎是病好之后,家里给安排了相亲,还相成了。

     倒是暂时不方便再出来做活儿了。

     之后辞工拿东西的时候,苗翠儿本人也没来,而是她娘来随意说了一声儿,还要提前把工钱给支走,大管事曹顺心不同意,说月底一起结账,她娘不依,还闹腾了一会子。

     可把大管事曹顺心给气的不轻。

     所以,原本只是暂时兼职三楼活计的杨蔓娘。

     倒是成了正式的。

     工钱也提升了一倍,一个月能拿五百文钱。

     这可把原本就看她不顺眼的王巧娘,给嫉妒的不轻。

     每每看到杨蔓娘,都忍不住要撇一撇嘴儿。

     反正,怎么说呢。

     就。

     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味道。

     杨蔓娘想,若是她当初刚穿来大宋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到五百文的薪水,怕是做梦都能笑醒了。

     不过,现在这样也不错嘛也挺不错的。

     活计很清闲。

     三楼的两个雅间,西域苑长期都空置着的。

     望舒阁那边儿是皇城司的长包房,也并不难伺候。

     那位傅劲光指挥使,一个月里能住个十日就不错了。

     而三楼,一般人又都不能上来。

     所以很多时候,三楼都只有她一个人。

     是矾楼最清净的所在。

     干完了手头的活计,她甚至能够站在三楼的飞廊上,乘着没人的时候眺望眺望皇宫内院的景致。

     颇有一种凿壁偷光的感觉。

     照旧开窗通风,用蘸了芙蓉清露的水,将书桌和书架上的浮尘都擦了一遍。

     又将烛台上前一天燃了一半的秉烛取下,准备换上新的。

     杨蔓娘打开灯烛匣子,才发现昨儿个领的秉烛竟用完了。

     倒是乘着还不忙,得去一楼的物资坊再领上几支。

     收拾好打扫用过的工具,关上望舒阁的门和窗户走了出来。

     杨蔓娘一路顺着楼梯,从三楼走到二楼,就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耳边的声音,也渐渐开始嘈杂了起来。

     小二和侍女们,忙着招呼客人。

     两边的雅间里,吟歌赋,行酒令。

     不时的,传来乐舞丝竹的声音和客人的高谈阔论声儿。

     杨蔓娘将用过的水盆儿放回杂物间,又去茶水间,从蓝娘子那里接了一竹杯子温开水。

     三两口喝完,便顺着楼梯,下到一楼的通堂。

     相比于二楼,西楼一楼的通堂完全称得是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杨蔓娘一路走来。

     穿着绸缎衣裳的酒楼客人们,三五成群,或吃着酒宴,或划拳行令,玩儿叶子牌,亦或者凑在一堆儿,意气风发的讨论着天下大事。

     每个桌子的周围,都围着一圈儿等着赚赏钱的人,有那卖小吃的,卖熟水的,跑腿儿取东西传话的,还有那附近街坊上的妇人,腰上系上青花布手巾,高绾发髻,主动抢着侍女小二的活计,为客人提供换汤斟酒的服务,来换取赏钱。

     不时的,还有厮波们借酒楼的场地,向客人兜售果子和香药。

     好些桌子前,还有那主动上前献唱的札客。

     热闹的如同一幅矾楼夜宴图。

     杨蔓娘一路穿过热闹的通堂,来到西边最里间儿的物资房。

     这里是没有客人的。

     “咚咚咚!” 轻轻的敲了敲物资房的门。

     按说,一般领取秉烛这些东西,都要去北楼旁边的四司六局的。

     不过,事情总有个变通的法子。

     冬日里不比夏天,晚上本就冷,偶尔客人多顾不上的时候,有些东西也可以在一楼的物资房暂时先领了用。

     之后,第二日再去油烛司那边儿。

     多补一次兑牌就是了。

     “吱呀”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