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识字的夫君王康挺好,如今王康的病好了,她更加满意现状。

    不过她想到能跟着二郎去洛阳,心里仍然很高兴和期待,没有什么缘由。

     ……离乡进京,即将启程,秦亮竟有些许莫名的伤感。

     回望庄园的土墙、灰蒙蒙的低矮房屋,以及宅邸前面的门楼,此刻他觉得似乎格外亲切。

    这个时代的交通不太方便,道阻且长,他不禁想到,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了。

     嫂兄送到了鸣犊河岸边才止步。

    洛阳在西南方向,秦亮等一行人要先渡河。

     嫂子反复叮嘱着琐事,大哥语重心长地教导做人,他们比平时的话还要多一些。

    秦亮能感受到,亲人的不舍是真挚的,但嫂兄希望他进京干出一番光宗耀祖的事,也是真心的。

    所以不舍,不等于挽留。

     秦亮上渡船后道了一声“回去吧”,便没再过多纠结。

     大将军府派来的官员有两个,另有十来个兵卒。

     文官叫陈安,官居待事史,大抵是大将军府上的一个小官。

    武将叫孙谦,是个部校尉,他长得其貌不扬,脸盘比较大、显得五官挺小,若是脱下官服,属于在那种在人群里不容易被注意的人。

     从冀州平原郡、到司州洛阳城,经过的地方也就是河北河南地界,属于魏国的腹地,应该没有什么危险。

    武将孙谦似乎有点多余,秦亮觉得大将军府只派陈安来就够了的。

     不过一路相处下来,秦亮发现孙谦反倒更好相处,两人相谈甚欢。

    而那待事史陈安言行谨慎,不怎么愿意说话。

    很少交流,秦亮便不能轻易判断他的为人。

     此番出门,秦亮的随从除了王康夫妇,还有饶大山。

    不过秦亮没有与随从在一起,他和两个官员同乘。

     马车稍微行驶快一点噪音就很大,有很多时候他们都不愿说话,无聊了就看沿路的风景。

    三人长久地盯着窗外,各自好像都在想着什么,或者在猜对方想什么。

     长长的驿道上车马稀疏,果然很平静,完全没有贼匪出没的迹象。

    一路走下来,秦亮甚至觉得,这片肥沃的平原十分凋敝冷清。

     汉末以来,各地混战,人口着实有大幅减少,但实际剩下的人口远远不止户册上的几百万,因为士族庄园隐匿了无法计算的附农。

    三国之中,魏国的人口最多,估计上千万没问题。

     据说太|祖时期,赋税大致是百姓收成的五成左右,人们因负担太重经常发生民|变。

    而最近这些年,大魏君臣士族对生活愈发不满足,加上战事频发,已经把税赋提高到了十之六七,盘|剥之重恒古未见,各地的起|义竟反而大幅减少。

    不过如此一来,世面上日渐缺乏活力,便成了显而易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