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校原作 作品

第2章

    育世界》1904年第1炯,总第69期,未署名,笔者考定,此文确为王氏 所作。

    详见拙作《介绍玉国维的美学快文<孔子之美育主义>》,载 《江海学刊》1987年第4期) 就我国传统诗学言,关于诗的境界的理论,从孔子、《易传》起, 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就中作为我国文化思想传统最具权威的儒、道、 禅三家,殆均可与诗的境界说相通,如儒之。

    ‘立象尽意”、“天人合 一”,道之“以天合天”、“技进于道”,禅之“一味炒悟”,“镜象 水月”等,几无不与诗境有其深刻的内在联系。

    境界与意境这两个概念 本身,自宋以来,特别是清代诗家,使用亦颇多。

    但前人有关诗境的论 述往往“明而未融”。

    或者谈到“意一象”、“境界”,而旨在谈哲学 (人生哲学),不在谈诗或艺术,如庄子、《易传》、禅宗大师等。

    或 者以“情物”“形神”、“神象”、“理、事、情才、胆、识、 力”等谈诗(画)的内在构造,俨具体系,而缺乏有关这根枢轴的高级 概念,如刘安、陆机、顾恺之、刘勰、钟嵘、叶燮等。

    或者一般运用, 未成体系,如司空图、何景明之谈“意象”,唐人之谈“境”,宋、明、 清人之谈“境界”、“意境”等。

    或者仅仅涉及境界的外围或某一侧面, 如严羽的“兴趣”、袁宏道的“趣”、王士帧的“神韵”、沈德潜的“格 调”、袁枚的“性灵”等。

    要之,有意识地拿境界(意境)当作诗的一 根枢轴诗的本体,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境界的内在结构 及特性,境界创造过程中的若干审美范畴,以境界之“有无与其深浅” 作为鉴赏的主要标准,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征,以及境界的历史发展 的重要规律等等,亦即就诗的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发展论等,作 出比较严密的分析,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诗论体系:这在王国维以前, 是不曾有过的;有之,则自王氏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