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校原作 作品

第7章

    一字(如“出”“闹”)而“境界全出”。

    这个“着”,刘熙载谓之“触 着”,犹如化学上的媒介,一经“触着”,相关的元素便立即化合,产 生质变,“自然之嗫嚅之言语”被解开了,僵固的概念变成活生生的有 机体了,因而“境界全出”了。

    前代主“浑”论者说“句中有‘眼’) 为诗之一病”,故不许凿开“浑沌”。

    实则“译淹死”而后心智主,境 界出,一味求浑”,未必有利于艺术、诗词境界的发展。

     在这种“生发”中,诗人的想象(虚构)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叔本 华称“诗是一种用语言来发挥想象力的艺术”。

    (叔书,三,200)诗人 在观照外物中,殚精竭虑,想象大自然努力去造而未能造出的东西。

    故 诗人必须延伸自己的地平线,从进入实际知觉之“少许”中构成一个“整 体”,从事物的“个象”中看出它的“理念”,即此使是“生发”。

    王 氏称赞我国古代南方文学“想象力之伟大丰富”,“巧于比类而善于滑 稽”,而屈子之伟大作品,其“思想之游戏更为自由”。

    他把苏轼《水 龙吟》咏杨花推为咏物词中“最工”之作。

    ,其中“春色三分,二分尘 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云云,风尘沦落,俯 仰兴哀,即由“巧于比类”得之。

    此类词生产出“物”(如杨花)的“容 器”中原来不曾装进去的东西;而“尘土”“流水”“离人”之瞩,毕 竟仍取诸自然人生。

    诗人独自“观”出并且沉浸于眼前景物之活的怠态 中,他的自由的想象力,把这一画面跟人生中某些类似表象天然“凑泊” 一起;不是以某种既定概念注入此画面中,使之成为可观照的概念,而 是原有画面之自然地扩展与延伸;结果是,通过诗人精心选定的此物之 某一侧面及其“生发”,而此“物”与“人”的某种内在的本质力量, 同时获得了鲜明的呈露。

    此种“比类”之有无审美意义仍存于能否得物 之“真”、得情之“真”。

    故王氏谓诗歌中之“想象的原质(即知力的 原质)亦须有腕挚之感情为之素地,而后此原质乃显”。

    近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