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校原作 作品

第9章

    理想则是一个适合于理念的个体存在的表象。

    ”(《判断力批判》第51 节、17节,用李译)一个“个体存在的表象”,既可供生动的直观,又 “适合于理念”,即“最高度”地显示这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表 象,此即“美的理想”。

    又云“所谓审美理念,是指能唤起许多思想而 又没有确定的思想,即无任何概念能适合于它的那种想象力所形成的表 象,从而它非语言所能达到和使之可理解。

    ”(同上,第49节,用李译) 这里的表象跟上述作为“美的理想”的表象,实质是一个东西,即由人 的创造的想象力,“根据植根于理性中的更高原则”,将对象(自然) 予以改造加工,而造出的“和自然另样的,即超越自然的东西”。

    (同 上,第49节,用朱译)它所能唤起的思想远非某些确定的概念所能穷尽。

     康德把这样的表象称做“第二自然”。

    这其实就是以他的方式来论述的。

     ‘典型形象”了,就抒情诗歌而论,也就是“境界”了。

     叔本华则将“理念”纳入他的“唯意志论”的范畴,认作?“意志 之恰当的客观化”,并以之作为一切艺术的对象,一切美的源泉。

    叔本 华的理念指一种可观照的、显示其物的内在本质力量之“单一的感性的 图画”。

    他把康德的“美的理想”演化为,“美之预想”,也即先天地 (至少一半是如此)被认识到的自然物(包括人)的理念。

    这里至少有 如下几点值得提出:第一、“以个象代表其物之一种之全体”,叔本华 给理念的这一规定,较之康德的那个“不可言说”的“最高度”,似乎 较可捉摸些。

    第二、艺术境界的创造,固有赖于艺术家、诗入先天的“美 之预想”,但这只占“一半”,其必不可缺的另一半则须以后天的“自 然物”(包括入)作为“蓝本或模特儿”,使之与前者“相合”。

    叔本 华对后者的重视实际决不下于前者,故他曾断言:“只有真正的艺术品, 直接取自自然和生活,才具有永恒的青春和持久的力量,象自然和生活 本身一样。

    ”(叔书,一,305)第三、叔本华赋予理念(对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