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校原作 作品
第8章
要之,王氏所谓“真景物”之“真”,实指诗人所独自“观”出的、
充分体现某一景物本身内在本质力量之美的“形式”之“真”,即理念
之“真”,而非自然主义与复古主义之“真”,这种“真”虽取诸自然,
又必经诗人的生发,使之跟他自己的美的理想相合。
故在王氏,诗境之 “生动直观”与“寄兴深微”是统一的,而非相妨的。
乙、释“真感情” 王氏把“激烈之感情”作为诗莣?συ萫ィ寸費整理人直观对象之一:“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他所要求的“真感情”主要指的是一种 个性化了的“人类之感情”,如他自己说的:“真正之大诗人则又以人 类之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
”(《人间嗜好之研究》)也正因此,王氏 对赵洁《燕山亭》词相当贬抑;而李煜词,在他看,则仿佛突破了“一 己之感情”,而进入“人类之感情”。
故王氏赏其“自是人生长恨水长 东”之句,称其“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这跟叔本华所谓诗反映“全人 类内在本性”即“人的理念”说是完全一致的。
叔氏云:处在相同境遇 中的人们,“从这些诗(按指杰出的抒情诗)中发现它(按,人类内在 本性)的真切的表现。
因为这些境遇经常重复出现,如同人类本身一样 是永久的,所以总是唤起相同的感受,真正诗人的抒情的创作经过数千 年而仍保持其真实、有力与新鲜”。
(叔书,一,322)所谓“人类之感 情”也主要指那个罪恶的生活意志、欲望所必然引起的“人生长恨”, 以及作为这种“长恨”之插曲的短暂的欢乐。
诗人的任务即在对此“永 久的”人类感情或本性,作出“真切的表现”。
王氏在另一文中也谈及 “历史之所纪述,诗人之所悲歌”,无非”善恶二性之争斗”。
(《论 性》)而这种“争斗”实意味着作为生活本质的“意志”或“欲”本身 的争斗。
王氏称“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踞要 路津”等为“真”,而不以“淫词
故在王氏,诗境之 “生动直观”与“寄兴深微”是统一的,而非相妨的。
乙、释“真感情” 王氏把“激烈之感情”作为诗莣?συ萫ィ寸費整理人直观对象之一:“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他所要求的“真感情”主要指的是一种 个性化了的“人类之感情”,如他自己说的:“真正之大诗人则又以人 类之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
”(《人间嗜好之研究》)也正因此,王氏 对赵洁《燕山亭》词相当贬抑;而李煜词,在他看,则仿佛突破了“一 己之感情”,而进入“人类之感情”。
故王氏赏其“自是人生长恨水长 东”之句,称其“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这跟叔本华所谓诗反映“全人 类内在本性”即“人的理念”说是完全一致的。
叔氏云:处在相同境遇 中的人们,“从这些诗(按指杰出的抒情诗)中发现它(按,人类内在 本性)的真切的表现。
因为这些境遇经常重复出现,如同人类本身一样 是永久的,所以总是唤起相同的感受,真正诗人的抒情的创作经过数千 年而仍保持其真实、有力与新鲜”。
(叔书,一,322)所谓“人类之感 情”也主要指那个罪恶的生活意志、欲望所必然引起的“人生长恨”, 以及作为这种“长恨”之插曲的短暂的欢乐。
诗人的任务即在对此“永 久的”人类感情或本性,作出“真切的表现”。
王氏在另一文中也谈及 “历史之所纪述,诗人之所悲歌”,无非”善恶二性之争斗”。
(《论 性》)而这种“争斗”实意味着作为生活本质的“意志”或“欲”本身 的争斗。
王氏称“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踞要 路津”等为“真”,而不以“淫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