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校原作 作品

第15章

    飞向“自由”的正当历程,虽貌似“玄”而实有其合理成分。

     古代禅家颇重顿悟,在一棒一喝中忽然了悟某种至理妙道。

    但他们 也讲:“一捶便成”,”不是偶然”(《景德传灯录》第十七):“显 顿悟资于渐修”,而且一“悟”之后,还要继之以“修”,故曰:“真 理即悟而顿圆”,“顿圆如初生孩子,一日而肢体已全:渐修如长养成 人,多年而志气方立”。

    (同上,第十三)此虽属宗教神秘修养,实亦 与诗家有相通处。

     我国古代诗论常涉及这一论题。

    如唐皎然《诗式》“取境”中云:” 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 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

    ”清袁枚云:“千招不来, 仓猝忽至”:”人功不竭,天巧不传”。

    (《续诗品?勇改》)都在指 出诗思中质的飞跃现象,然而比较起来,觉王氏更为深远。

     (四)隐显(“隔”与“不隔”)关系 隐显(“隔”与“不隔”)关系讲诗境中的“物”与“情”。

    必须 既具深微的“内美”,而又最大限度地呈现生劝的直观,王氏云:”美 术(按,文学艺术)之知识全为直观之知识,而无概念杂乎其间。

    ”“唯 诗歌(并戏剧小说言之)一道,虽借概念之助以唤起吾人之直观,然其 价值全存于其能直观与否。

    ”(《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直观, 成了一切艺术(也许音乐除外)的命脉所在,而它的对立面就是“隔”。

     昔人称:“利眼临云,不能垂照、朗璞蒙垢,不能吐辉。

    ”(陆机 《演连珠》)“利眼”不能“垂照”,云蔽之故,此就主观的“雾障” 言:“朗璞”不能“叶辉”,“蒙垢”之故,此就客观的“雾障”言。

     一般地讲,诗词意境中“隔”的形成,大都来了自诗人本身的主观 的,“雾障”。

    “心灵的贫乏,混乱,思想的邪谬,则要用种种极其矫 揉造作的表现方式和词语的极其晦涩的形式来装饰它自己,以便在艰深 而夸诞的措词中,遮裹住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