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校原作 作品

第20章

    比。

    他认定:前者“是以一种客观的精神设计出来的”,它“尽可能地 隐藏人工,所以它显得似乎自然业已在这儿自由地活动了”。

    不论在“树 与灌木”或者“山与瀑布”等等之中,“自然自己的内在本性”得到了 “最清晰”与“最纯粹的表现”。

    相反,后者的设计却用的是“主观的 精伸”,“仅仅花园所有者的意志是被反映出来了”,它以这种意志“取 代了自然的种种理念”,诸如“剪得整整齐齐的篱笆,被修成种种形状 的树,笔直的小径,弯成拱形的林荫大道等等”。

    (叔书,三,175)两 种花园,因处理的精神和方式不同,而“自然”在其中,或者得到“自 由”,或者有似被役使,前者“自然化”,后者“雅化”。

    王氏虽也有 “以奴仆命风月”之说,但主要地倾向前者则是没有疑义的。

     (三)重客观(就审美观照看) 这个“客观”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指诗人本身的“客观性”或者“客观的精神”。

     王氏云:“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

    ”(《人间词 乙稿序》)“能观”者,诗人在对某种客体的直接观照中,能够形成一 种如前所述的“审美的领悟”(叔书,三,129),而意境即孕育其中。

     在这当中,审美主体发生一种微妙的变化,一种“自身否定”(叔书, 三,126),即由现实的“我”转变为一个“认识的纯粹主体”。

    此仲“自 身否定”或“无我”心境的出现,如前所述,乃是“须臾之物”。

    它“不 能存在于我们的选择之中”(叔书,三,126),其间对一定客观因素之 倚赖的程度是相当大的。

     此际的诗人业已成为“纯客观的直觉的观照者”,或者照亮事物真 正面目的“一面纯净的镜子”,他的感情进入了一种“净化”状态,惟 独在这时,“在他的意识中,客观的世界有它的存在,因之,他就是万 物,当他观照它们的时候”。

    (叔书,三,132)意即,他的意识“镜 子”中,除了“万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