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校原作 作品

第22章

    诗人的“各种人物性格描写得越是正确,越是严格地遵循自然的法则, 那么他的名声也就越伟大;所以莎士比亚就矗立在高峰之上了”。

    (叔 书,三,3839)此即他的认识论在文学上的应用,其重视客观的态度 是很明显的。

     (四)讲再观(就艺术创作看) 王氏云:“天才者出,以其所观于自然人生中者,复现(按,再现) 之于美术(按,文学艺术)中”。

    (《红楼梦评论》)此就整个文学艺 术而言;又云:“诗歌者,描写(自然及)人生者也”(《屈子文学之 精神》);“诗歌之所写者,人生之实念按,理念),故吾人于诗歌中 可得人生完全之知识”《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此就诗歌之 特质而言。

    以上三个定义,其中一、三本于叔本华,其二本于席勒而加 以扩大。

    持此以与《词话》中“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比, 其基本精神原属一致,即均重在对自然人生及其理念之观照与再现。

     王氏认定,“古代之诗所描写者,特人生之主观的方面,而对人生 之客观的方面及纯处于客观界之自然,断不能以全力注之也”。

    其时“诗 歌之题目皆以描写自己之感情为主;其写景物也,亦必以自己深邃之感 情为之素地,而始得于特别(按,个别,下同)之境遇中,用特别之眼 观之”。

    (《屈子文学之精神》)这个“古代”指的是“建安以前”。

     以建安为分界,我国古代诗始从“以描写自己之感情为主”,扩而及于 “人生之客观的方面及纯处于客观界之自然”。

    他肯定古代诗的这一历 史发展的进化现象。

    (试与韩愈、白居易诸人对六朝诗作的讥评,如“众 作等蝉噪”、“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之类相较,观点迥异)显 然,建安以前的古诗重在主观感情的抒发,景物一般不作为审美观照的 直接对象,而只是抒情的某种背景和陪衬而已,故一般地讲,“表现” 重于“再现”。

    即如《三百篇》中的“燕燕于飞”、“零雨其濛”、“杨 柳依依”之类,前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