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校原作 作品
第25章
歌德的话:“诗人的天才嗜爱悲愁的生活环境。
”(叔书,三,147)这 对王氏本身及其诗词创作来说,也是完全适用的。
然而这种嗜爱自不在“悲愁”本身,而在借此“悲愁”之淋漓尽致 的展示,使人仿佛一刹获得某种人生真谛的领悟,终于进入一种情感“净 化”的状态,所谓“由此感发,而人之精神于焉洗涤”。
“悲愁”可以 通向自由的美的境界,其故在此。
这里,王氏特意强调“真正之大诗人则又以人类之感情为其一己之 感情。
?.彼之著作实为人类全体之喉舌。
”(《人间嗜好之研究》) 这跟叔本华反复讲诗再现“人的理念”,虽属一致,而前者对情感的一 面则更为侧重。
从狭隘的“一己之感情”升华到“人类之感情”,从自 鸣“不平”进到担荷“人类全体之喉舌”(按即“代言之”),让感情 取得这种最大的普遍性,这就意味着感情的高度的“净化”。
故如黄仲 刚《绮怀》诗中“如此里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茫茫来日愁 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云云,情非不深,以其跟“自我”粘着得太紧, 就不算上乘之作。
(《红楼梦评论》)而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类,这却仿佛出于“代言”,有点接近” 人类全体之喉舌”了。
正是根据这样的尺度,“屈子、渊明、子美、子 瞻”的诗,以及苏、辛的词,才获得了王氏的高度的评价。
在王氏看, 此际艺术家、诗人的感情实际已跟某种人生的“真理”融通一气了,也 跟基于“无我”的伦理上的美德趋于一致了(而就这个体系所特有的悲 悯人生的一面看,它限某种宗教之情有时也联结起来了):而这些又确 属诗人“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
把这些统一起来,就叫做“真感 情”。
由此而构成的境界,足以“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 (《论教育之宗旨》),是之谓”情育”(美育)。
四、诗境
”(叔书,三,147)这 对王氏本身及其诗词创作来说,也是完全适用的。
然而这种嗜爱自不在“悲愁”本身,而在借此“悲愁”之淋漓尽致 的展示,使人仿佛一刹获得某种人生真谛的领悟,终于进入一种情感“净 化”的状态,所谓“由此感发,而人之精神于焉洗涤”。
“悲愁”可以 通向自由的美的境界,其故在此。
这里,王氏特意强调“真正之大诗人则又以人类之感情为其一己之 感情。
?.彼之著作实为人类全体之喉舌。
”(《人间嗜好之研究》) 这跟叔本华反复讲诗再现“人的理念”,虽属一致,而前者对情感的一 面则更为侧重。
从狭隘的“一己之感情”升华到“人类之感情”,从自 鸣“不平”进到担荷“人类全体之喉舌”(按即“代言之”),让感情 取得这种最大的普遍性,这就意味着感情的高度的“净化”。
故如黄仲 刚《绮怀》诗中“如此里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茫茫来日愁 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云云,情非不深,以其跟“自我”粘着得太紧, 就不算上乘之作。
(《红楼梦评论》)而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类,这却仿佛出于“代言”,有点接近” 人类全体之喉舌”了。
正是根据这样的尺度,“屈子、渊明、子美、子 瞻”的诗,以及苏、辛的词,才获得了王氏的高度的评价。
在王氏看, 此际艺术家、诗人的感情实际已跟某种人生的“真理”融通一气了,也 跟基于“无我”的伦理上的美德趋于一致了(而就这个体系所特有的悲 悯人生的一面看,它限某种宗教之情有时也联结起来了):而这些又确 属诗人“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
把这些统一起来,就叫做“真感 情”。
由此而构成的境界,足以“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 (《论教育之宗旨》),是之谓”情育”(美育)。
四、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