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校原作 作品

第26章

    形成,可以有不同的过程与特征,这里就出现了“有我”或“无我”之 境。

     先看“有我之境”:“存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跟叔本华所说:在抒情诗及抒情的心境中,“主观的倾向,意志的喜 爱,把它自己的色彩赋予被观照的环境,反过来,各种环境又传播它们 色彩的反射给意志”。

    (叔书,一,323),是一致的。

    王氏又云:”有 我之境,于由动之静对得之”,故“宏壮”。

    这个“由动之静”,正本 于叔本华所谓抒情诗中“欲望的压迫”(指情绪激动)与“和平的静观” 二者的“对立”与“相互交替”这一论点。

    依叔本华,抒情诗人的意志、 欲望,常常构成“一种情绪,一种激情,一种激动的心境”,但“因看 到周围自然的景色,诗人又意识到自己已成为纯粹的无意志的认识主 体,他的不可动摇的怡悦的宁静现在呈现了,并且同那个?.欲望的压 迫恰相对立”。

    在这当中,欲望往往又把诗人“从和平的静观中撕裂出 去”、而“接续而来的美的环境”又“再度吸诱”他“同欲望分离”, 在抒情诗中,”欲望(以个人利害为目的)和眼前环境的纯粹观照是奇 妙地交织在一起的”。

    (叔书,一,322323)此即王氏“由动之静时 得之”的理论依据。

     譬如“泪眼问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按照这一理论,不但“物” 着“我”之色彩,“泪眼”传染给“花”:而“我”亦着“物”之色彩, “乱红飞过秋千去”:一方面,仿佛以“不语”之“语”与“泪眼问花” 相应和,把抒情主人公的悲抑、激动的心境推到最高度;另一方面,又 以其本身的“美”吸引抒情主人公,使之强制自己转入静观,把欲望或 意志暂时驱走。

    由这一“动”一“静”所形成的一刹“情痴”,作为一 个可观照的审美客体而呈现,这时,超乎欲望之上的纯粹主体凝定下来 了,意境于是乎形成。

    而欲望或意志波“强制地”驱走、正是叔本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