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校原作 作品
第29章
式,再现生活的某一侧面,包括男女情爱的某一侧面,传达出某种
具有普遍性的“肫挚之感情”,构成了美的境界,从中见出艺术家、诗
人某种内在的严肃的“品格”者,均属于优美或壮美。
反之,专事“欲” (包括肉欲)的激刺,而无几微真“情”真“理”在其中,不论其艺术 形武如何魅人,俱在眩惑之列。
至于“古雅”一类,刚属王氏的一种创论。
他把那种缺乏天才、全 凭学养的人制作出来的、具有“典雅”性质的美。
名之为“古雅”。
古 雅处于优美与宏壮之间,”兼有此二者之性质”;古雅之作虽逼似美壮, 却又“决非真正之艺术品”。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王氏云: “即同一形式也,其表之也各不同:同一曲也,而奏之者各异:同一雕 刻绘画也,而真本与摹本人殊。
诗歌亦然。
”例如“‘愿言思伯,甘心 首疾(《诗?卫风?伯兮》)这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欧阳修《蝶恋花》词)。
”(同上)在王氏看,优美宏壮之境,古人 业已创之于前,此处再以“雅”的形式表出之,为“因”为“摹”而不 为“创”,故属一般技巧功夫而不属天才。
“今古第三流以下之艺术家 大抵能雅而不能美且壮。
”诸如宋曾巩之文、山谷之诗、白石之词,清 王翠之画等均属之古雅。
(同上)王氏以此为美壮与古雅之作,严划疆 界。
这在衡鉴作品艺术质量的高低,促进艺术家努力独辟溪径方面,实 具重要意义。
他将古雅划作一种自具特征的艺术美,并使之成为天才与 “众庶”之间的一道“津梁”,为美育的普及发挥自己的中介作用。
在 我国美学史上,这仍不失为一次独创之举。
戊、就审美形式分:1.“第一形式”(为主)之境 2.“第二形式”(为主)之境 王氏曾宣称:“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
”“而一切形式之美又不 可无他形式以表之,谁经过此第二之形式,斯美者愈增其美。
”又云:
反之,专事“欲” (包括肉欲)的激刺,而无几微真“情”真“理”在其中,不论其艺术 形武如何魅人,俱在眩惑之列。
至于“古雅”一类,刚属王氏的一种创论。
他把那种缺乏天才、全 凭学养的人制作出来的、具有“典雅”性质的美。
名之为“古雅”。
古 雅处于优美与宏壮之间,”兼有此二者之性质”;古雅之作虽逼似美壮, 却又“决非真正之艺术品”。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王氏云: “即同一形式也,其表之也各不同:同一曲也,而奏之者各异:同一雕 刻绘画也,而真本与摹本人殊。
诗歌亦然。
”例如“‘愿言思伯,甘心 首疾(《诗?卫风?伯兮》)这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欧阳修《蝶恋花》词)。
”(同上)在王氏看,优美宏壮之境,古人 业已创之于前,此处再以“雅”的形式表出之,为“因”为“摹”而不 为“创”,故属一般技巧功夫而不属天才。
“今古第三流以下之艺术家 大抵能雅而不能美且壮。
”诸如宋曾巩之文、山谷之诗、白石之词,清 王翠之画等均属之古雅。
(同上)王氏以此为美壮与古雅之作,严划疆 界。
这在衡鉴作品艺术质量的高低,促进艺术家努力独辟溪径方面,实 具重要意义。
他将古雅划作一种自具特征的艺术美,并使之成为天才与 “众庶”之间的一道“津梁”,为美育的普及发挥自己的中介作用。
在 我国美学史上,这仍不失为一次独创之举。
戊、就审美形式分:1.“第一形式”(为主)之境 2.“第二形式”(为主)之境 王氏曾宣称:“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
”“而一切形式之美又不 可无他形式以表之,谁经过此第二之形式,斯美者愈增其美。
”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