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据复原找回来皆大欢喜,找不回来……找不回来再说吧 755?荷兰-VS削球手本·诺依曼! ◎7200|无比沉重的魔鬼之手|第一球|“是的教练,本今天的状态非常出色。

    ”◎ 严格来说,虽然苏舟这种快攻结合弧圈的打法,与弧圈结合快攻相比,在对上削球手时,稍微“劣势”了那么一点点。

     但总体来说,鉴于苏舟自身的“击球特点”,他这种类型的选手,又其实是“相对克制”削球这种技术的。

     与削球手对打的难度无非有二。

     一:削过来的球是相对而言更加难以上拉的下旋,并且技术高超的削球手会让施加在小球上的“下旋”随着板数的增加而愈发强烈。

     二:一旦开削,削球手通常距离球台较远,较远的距离给了削球手充分的反应空间,于是于己方而言,本应威胁力十足的各种拉球进攻,便变得打了折扣起来。

     这两点一综合,对于不少球员来说,削球手便如同那嘶嘶吐着蛇信、慢条斯理耐心十足的毒蛇一般,他们所需要做的只是稳扎稳打然后静候佳音,静静地等候对面的猎物或体力不支或露出破绽的那一刻。

     那往往是一种怎么打都打不死、怎么拉都拉不痛快的漫长折磨,我一板子畅快淋漓地拉了过去,但对方回击过来的却绝对不是什么同样进攻性十足的狂暴弧圈,取而代之的球速偏慢、弧线极长、看着就让人心里着急却实质暗藏着种种杀机的冰冷下旋。

     是一个又一个的削球,越来越沉重的下旋。

     细数乒乓球的过往历史,当有一方是削球手时,仅一个球就能打出五、六、七百板,仅一个球就能耗时八、九、十分钟的事情,虽说不多见,却也绝对不罕见。

     曾经,削球也是在国际乒坛里堪称呼风唤雨的一种技术,如今却已然走向没落,这样的“没落”除了其他各种弧圈旋转技术本身的精进,和国际乒协对“乒乓球尺寸”的改制也分不开关系。

     在苏舟的世界里,乒乓球先后经历了38mm、39mm、40mm、40+mm的改革。

     用外行人也绝对能听懂的说法加以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