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 老者欣赏地看了那士子一眼,赞了一声博学。

     大魏文坛,此时仍以诗赋为主,词令虽然自唐时便已开山,此时也已经登堂入室,但还一直未见成熟。

     说到底还是因为词作最大的特点是贴合韵律,长短参差,可以由优伶乐师唱出来,但因为内容多半诉相思闺怨,而且不重格律,所以不为大魏文人所重。

     在大魏,词作依然只是诗余。

     当然,文坛兴盛,作词的文人自然也是有的,比如今日端午诗会,写词的士子也有不少,但都没在十几位主评这里拿到太高的评价。

     毕竟都脱不了小家子气的毛病,但这浣溪沙的上阙三句...实在是不像小家子气的写法。

     看起来倒像是来了这临水平台,随手拿起笔,轻描淡写地用些字画出了这片风景。

     但如此笔力... 一片沉默重,老者顿了顿,才继续念了下去: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用上了读书人惯用的抑扬顿挫,再加上老者熟知词作韵律,诵念之下,便扬起了些词作本身自带的轻柔舒缓味道。

     其实词作到了这里,笔力意境高低也多少能看个七七八八了,单论写景描人述物,这寥寥几句实在是能让在场众人难以望其项背。

     然后便是最后一句: “佳人相见一千年。

    ” 从写景到相思,往日看起来矫情刻意的词作,却一点也没有矫揉造作的味道,端午时节的风物,水边相约的两人,几乎写得入木三分。

     老者的声音落下,台下却久久无人说话,都沉默在这份笔力和意境里。

     词...还能这样写? “好词啊...”素以严厉出名的大儒点点头,“可评上佳。

    ” “仅仅上佳?” “终究是诗会,若点一词作为魁首,怕是不能服众,”大儒抚了抚胡须,“而且此词究竟出自谁手还难说。

    ” “的确,”老者笑道,“不过此词一出,今后诗会情形如何,就难说了。

    ”